孩子膽小的罪魁禍首

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勇敢的品質。現實生活中,一些孩子是能表現的敢作敢為,另一些孩子的膽子卻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時就會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這樣的"害怕"心理,長期積澱下來,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孩子缺乏獨立性,甚至會導致心理障礙。鑫鑫就是這樣一個畏手畏腳、膽小怕事的孩子:

6歲的鑫鑫非常膽小,一隻毛絨絨的寵物狗,就能把他嚇得直往媽媽身後躲;天黑後,他不敢一個人上廁所,非得有人陪著才肯去洗手間;家裏來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爺爺奶奶的身後,一副怯生生,不敢見人的模樣,就是索性躲到客廳的角落裏,自己玩拚圖;在小區裏玩被人欺負了,鑫鑫也從來不敢大聲爭辯,隻會回到家裏哭泣……為此,鑫鑫的媽媽憂心忡忡:“孩子膽子這麽小,長大以後怎麽能做大事呢?”鑫鑫的爸爸更是惱火,訓斥鑫鑫:"男孩怎麽可以這樣膽小?真是窩囊廢!"為了讓鑫鑫變得勇敢起來,爸爸每晚都給他講人戰妖魔的童話,可鑫鑫非但沒變得勇敢,反而越來越膽小。

鑫鑫的這種表現正是性格怯懦的反應。一般來說,性格怯懦的孩子除了膽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腳以外,還有以下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動、朋友很少、說話聲音很小、做事很猶豫、經常不敢獨自出門……

心理專家認為,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先天因素、環境因素、家長教育不當、孩子的不良體驗等,所以家長要弄清楚原因,再對症下藥。具體說來,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先天因素

父母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孩子遺傳了他們的特點。家長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同時盡量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鼓勵孩子與別人交往。爸爸媽媽要做孩子的榜樣,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麵前流露出膽小怕事的情緒。

2.生活範圍小,所見所聞少

現在大多數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戶的封閉環境使孩子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間,造成孩子孤獨、膽怯的性格。還有一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由老奶奶照看,對外界接觸少,晚上才能見到爸爸、媽媽,和父母相處時間很少,這也造成了孩子膽小的性格。

3.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太多是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怯懦的原因之一。如今,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對這寶貝嗬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在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事事包辦替代,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意,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這些習慣使孩子喪失了解事實的機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所以對許多事物在心理上有抵觸,變得膽小怕事。

4.家長動不動就調斥孩子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稍有差錯,或稍有不順眼之處,動輒大聲訓斥,嚴厲批評,甚至采用武力進行懲罰。相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弱者,你動不動就批評、訓斥、懲罰,使得他整天膽戰心驚,生怕有錯,因而什麽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長同意,某件事孩子動手做了,也擔心會不會因出差錯而挨罵。

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嚴,不允許他們有半點自由,一舉一動都得經過同意方可。膽量的形成與孩子從小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有著一定的關係。家長什麽事都管得緊緊的,不給孩子一點自由,不準孩子越雷池半步,不準孩子有一點點差錯,這等於剝奪了他們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孩子怎麽會膽大呢?

5.家長想通過“以毒攻毒”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膽量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膽小,那是因為缺乏訓練的緣故,因此就采用了極端且錯誤的方式訓練孩子。如故事中鑫鑫的爸爸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他原本以為這樣能讓孩子的膽子變得大一點,事實上,事與願違,這種做法非但不能讓孩子的膽子變得,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深的恐懼感與心理陰影。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6.家長的嚇唬留下的陰影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經常用"鬼"、"妖怪"等來嚇唬孩子;也有些家長當孩子想出去玩時,便用"外麵有騙子,會把你騙走"等話語來打消孩子的念頭,使孩子的心裏留下陰影。

7.切身的體驗

當孩子滿懷信心地在家長麵前表現自己時,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喪氣;或者當孩子打過一次針後,切膚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醫院就會害怕……

8.家長經常向孩子灌輸“卑微”的思想意識

我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們家窮,沒權沒勢,也沒什麽本事。你要少出頭露麵,少與人搭話,吃點虧就吃點虧。"在這種意識的誘導下,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覺得自己各方麵都比不上別人。自然就形成了膽小的性格。

總之,孩子膽小、怯懦的方原因是多方麵的。因此,當孩子已經出現膽怯性格之後,家長不能再無端抱怨孩子是個"膽小鬼",這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不再膽小,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精神負擔。我們應該認真審視自己孩子的情況,了解其性格怯懦產生的原因,然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孩子實現由膽小到勇敢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