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輩對長輩的調侃

一般的家庭可能由兩輩人組成,核心家庭中可能隻有一對同輩人,也就是夫妻,但是較大的家庭則有可能有兩組三輩人或三輩以上的成員組成。這時候,同輩之間或者長輩對晚輩運用調侃的情況較多,但晚輩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對長輩進行調侃。

有一位畫家,總希望兒子繼承他的事業。他要兒子學習畫畫,可兒子另有誌向。時間長了,父子間總有磕碰。一直到兒子16歲.父親還是固執地強迫兒子這樣做,兒子苦不堪言。

這天,兒子拿著一張白紙交給父親,說已經畫好了。父親不解地問:"你的畫呢?"“爸,在這張紙裏,你可以看到一匹馬,它正在吃草。”“草在哪兒?”“給馬吃光了。”"那馬呢?"“草吃光後,它就走了。”

畫家笑了,從此不再讓兒子畫畫。魯迅有句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試想,這位兒子如果把對父親的不滿強忍在心裏,久而久之,會積累成怨恨,父子關係肯定崩潰;而如果兒子采取過於激烈的反抗,也會導致父子不合。所以,晚輩對長輩的適變的幽默有助於雙方的溝通和互相理解。不妨讀讀下麵的故事:

一天,媽媽讓兒子把他的女朋友叫來吃晚飯,兒子見菜少,不肯去。此時媽媽從冰箱裏拿出剛從超市買來的"德州扒雞",兒子馬上就要騎車前往女友家去叫人,他媽媽問:"怎麽主意變得這麽快?"兒子說:"媽,這叫隨‘雞’應變嘛!"

上麵這個小幽默故事,體現出母子關係的融洽。家庭成員多有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是血緣愛的存在基礎,家庭幽默也總是以這種血緣愛為形成源的,下麵是一段孫子和祖母的對話:

孫子對祖母做的包子很愛吃,但對她燜的米飯很失望。他幽默地對祖母說:"奶奶,您做的包子餡多,好吃,一看到它我就流口水。"他的祖母聽了以後很高興地說:"那是啊,你奶奶做包子可是有幾十年的功夫了。”孫子接著說:"奶奶,您燜的米飯更好,可以起個好聽的名字叫‘三層飯’吧。"老人不懂什麽是"三層飯",外孫笑了:"上麵一層爛,中間一層生,底下一層焦,這不正好是‘三層’嗎?"祖母笑著對著孫子的手心打了一下:“你這張小嘴,還笑話我呢,咱們北方人就是不太會燜米飯啊。”

這段對話,既富有生活氣息又增進了祖孫之間的感情。誠然,長輩與晚輩由於出生時代不同,在年齡大小、知識結構上也存在差異,對事物的看法總是不一致的,有時候長輩的思想也可能確實跟不上時代。晚輩看長輩,不能認為長輩迂腐可笑、囉裏囉嗦、思想僵化。當晚輩不理解長輩的意思,不同意長輩的看法時,要善於運用調侃幽默的方式表達不同的意見。但不管怎樣,要處理好和長輩的關係,就首先要有一顆尊敬長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