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攀比毀掉你的幸福

生活的差距無處不在,於是人們在差距中不禁產生攀比的心理,而盲目攀比卻讓人們習慣性地將自己所做的貢獻和所得的報酬與一個和自己條件相當的人進行比較。如果這兩者的比值大致相等,那麽彼此就有公平感。如果一方的比值大於一方,那麽另一方就產生心理失衡。某些政府官員看到與自己同等級別的官員用車比自己高級,住房比自己寬敞,自己甚至還不如比自己級別低的人,心裏自然感到不平衡,於是換車建房也就不足為奇。其原因主要是心理誘因所致。

攀比與不滿足心理猶如一對雙胞胎,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滿足的前提和誘因,在沒有原則,沒有節製的攀比中,以至心理失衡,越發不滿足。有的人則為自己能在這些錯誤的攀比中出人頭地、占據上風而無限度地追求個人名利,進而驅使自己不斷走向腐化墮落的深淵。

我認識某機關的公務員,他本來過著安分守己的平靜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學的聚會電話。十多年沒見,他就帶著重逢的喜悅前往赴會。昔日的老同學經商有道,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成功者的派頭。於是他重返機關上班時,好像變了一個人,整天唉聲歎氣,逢人便訴說心中的煩惱。

由此可知,攀比是一把刺向心靈深處的利劍,對人對己毫無益處,傷害的隻是自己。所以說,我們的生活經不起計較和攀比,我們何不用這些計較和攀比的功夫,來做一些我們自己覺得有益的事情呢?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一個皇家園林裏,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花卉和果樹。有一天,國王到園中散步,發現園中的花卉和果樹全都枯萎了。國王問橡樹為什麽枯萎,橡樹說:“我不如鬆柏挺拔,所以痛苦得不想活了。”國王又問鬆柏,鬆柏說:“我比不上葡萄樹,它有人們愛吃的果子,我自覺無用。”國王再問葡萄樹,葡萄樹說:“我自歎沒有茉莉花的芳香,感到很頭痛。”國王又問茉莉花……

這個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再次告訴人們不要老是與別人攀比,那樣隻會讓自己得不到滿足,當然也就得不到幸福。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許多人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如果你想幸福,非常簡單,就是和那些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差的人相比,這樣,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

生活的邏輯的確如此。幸福本來是自己的,何必要和別人相比,要比就和自己困難時比。一味地向高處攀比,自己就永遠感覺不到幸福。尤其是那些以為名利就是幸福的人,他們往往會在和別人攀比中不惜一切,甚至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不慎陷入泥潭,到頭來“反誤了卿卿性命”,結果不是活得幸福,而是感到痛苦。

上學時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喬治自從記事起,父親一直就是瘸著一條腿走路,他看上去極普通,沒有絲毫過人之處。所以,他總是想,母親怎麽會和這樣的一個人結婚呢?他漸漸嫌棄父親了。

有一天,母親終於忍不住告訴喬治:“你知道你父親的腿是怎麽瘸的嗎?”

喬治搖了搖頭,說:“不知道。”

母親說:“你兩歲時父親帶你去花園裏玩。在回家的路上,你左奔右跑。忽然,一輛汽車急馳而來,你父親為了救你,左腿被碾在了車輪下。”

喬治頓時呆住了,說:“這怎麽可能呢?”母親說:“這怎麽不可能?隻是這些年你父親不讓我告訴你罷了。”

母親接著說:“有件事可能你還不知道,你父親就是布萊特,你最喜歡的作家。”喬治驚訝地蹦了起來,說:“你說什麽?我不信!”母親說:“這件事你父親也不讓我告訴你。你不信可以去問你的老師。”喬治急忙地向學校跑去。老師麵對他的疑問,笑了笑,說:“這都是真的。你父親不讓我們透露這些,是怕影響你成長。但既然你現在知道了,那我就不妨告訴你,你父親是一個偉大的人。”

過了幾天,父親回來了。喬治語氣鄭重地問父親:“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布萊特嗎?”父親愣了一下,然後就笑了,說:“我就是寫小說的布萊特。”

喬治這個時候非常後悔,他總拿自己父親的殘疾和別人的父親比,根本沒想到自己的父親原來如此優秀。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計較或攀比。如果我們能放下不能達的欲望,丟棄不能及的攀比,我們絕對不會成為生活的奴隸。

生活和社會對待每個人都是公正的。我們不能抱怨生活,更沒必要怨恨社會。量力而行,量能而爭,量財而出,於無為中求有為,你就會笑逐顏開。微笑著麵對生活吧,不要因強為而苦了自己,進而成為生活的奴隸。現實些,客觀些。要知道生活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種負擔。為什麽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主宰生活呢?

不去作無謂的攀比,生活就不會太累。知足者常樂,每個人都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可是,做到的人真的很少。你會說,如果知足,就不會去奮鬥,就沒有進步。當然,如果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滿足,那也是不能知足的。要找到平衡點,就是自己要製定一個目標,要是能到達這個目標就知足了。這個目標你可以定高,也可以定低,最好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實際上,這個世界不可能沒有比較,不管人主觀上想不想比,各式各樣的對比始終都是客觀存在的,逃避不掉,消失不了。關鍵是比什麽,怎樣去比,為了什麽而比。

有時以己之長比人所短,是為了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優勢;有時又以己之短比人所長,是為了看到不足,承認差距,激發出一股趕超的動力;有時對比,是為了給自己找出一個標準,一個偶像;有時我們和不如自己的人對比,是為了讓自己知足常樂,淡泊私欲。如果對比讓我們自己心胸變得豁達,有了一份自知之明,加速了個人與世界的和諧,為什麽不敢去對比呢?我想,做人應該有勇氣麵對比較,但不能去盲目地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