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太追求完美

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自身條件多麽完美,無論後天環境何其優越,也不論別人認為他多麽優秀,甚至不惜用“完人”一詞來讚美他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認為他就是完美的。就像是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的可能性那麽小一樣,世界上也絕對沒有所謂的“完人”。

然而,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開始了追求完美的漫漫征程。從先人的“披霜露,斬荊棘”,到現代人的填海造陸,遨遊太空;從老子的“小國寡民”,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到如今的“和諧社會”的提出,都無疑從不同方麵反映了人類對完美生活的追求。可如今的現實已經證明,即便是人類自身在創造中是如何地小心翼翼,對現實中的一點瑕疵表現得是多麽地敬畏,並力圖加以完善,但最終還是產生許多人類難以預想的問題。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事事、時時都追求完美,因為那樣你就會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負擔,背負著它不斷尋找以前的過失,以至耿耿於懷,徘徊不前。麵對現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改變它的想法,使它變成能夠使自己成功的階梯,麵對未來,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會產生崇高的理想,並希望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使它變成現實。於是,為了成功,為了實現心中的那個夢,我們日夜不停地學習,工作,熬幹了心血,熬白了頭發。但請記住,別太追求完美。這並不是一種消極,而是一種睿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追求完美,是認為隻有完美,才能獲得愛,獲得友誼,獲得幸福。殊不知,親人和朋友,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完美才愛我們的,缺點也許使人更加真實。

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它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尋找丟失的那一塊兒。可是因為它不完整,所以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與小蟲聊天,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可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繼續尋找著。

終於有一天,圓環發現了非常適合自己的小塊,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裝上,然後就滾了起來,它終於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去欣賞花兒,無暇去和小蟲聊天,無暇去享受陽光。當圓環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絢麗有趣時,它停住了,把那小塊丟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哪有完美的,人生哪有完美的?人生也並不是因為完美而精彩,就像上文說的這個圓環一樣,正是因為有了殘缺,才有夢,才有希望,正是因為不完美,才不會停止追求的腳步。

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

想想確實如此:除了蘇東坡先生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外,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還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人無二三”,等等。由此可知,人自從一生下來,麵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就注定了人生的不完美。

記得西遊記裏,孫悟空說:天地本不全,人應該也是。想來天地都不齊全,何況人乎!我們都是普通人,何必勉強,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

記得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非常幸運地得到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他卻覺得遺憾,因為珍珠上麵有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除去這個斑點,它該是多麽完美呀!於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層,但斑點還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層,但斑點依舊存在。於是他不斷地刮下去。最後,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此人於是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無比悵悔地對家人說:“當時我若不去計較那個小斑點,現在我手裏還會攥著一顆碩大美麗的珍珠啊!”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腳邊都有彩貝,手裏都有珍珠,隻是我們不懂得珍惜,不善於享用,因此錯過了多少好運,辜負了多少美麗。

生活中,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於過於追求完美。現實就是這樣殘酷。若過於執著且不肯變通,必然陷入完美主義的心理誤區。欲除掉珍珠斑點的那個人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與機遇擦肩而過,與成功遙遙相望,最終隻落得兩手空空。

隻有在不完美中,人們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完美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醒,而完美往往是“高處不勝寒”的迷惘。權力和財富上的不完美,使一個人隔絕於世,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認清世間百態。

有人甚至說,身體上的不完美成就了霍金。暫且不論此話妥帖與否,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種不完美,使他意識到隻有靠超越常人的思維才能立足於社會。類於此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正是這些不完美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道路曲折,路旁的荊棘雜草,也才找到了定位。

“仰頭大笑出門去”的李白,有著“且放白鹿”的豁達,“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悲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的雄壯,“詩仙”的價值在他的每句詩中閃現。屈原放逐,著《離騷》;孔丘失明,厥有《國語》;韓非困囹圄而成法家。《詩》三百,大抵賢聖發憤所為也。落魄的文人,有著一份難得的曠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在不完美中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因此,別太追求完美,因為很多時候,隻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