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師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是治學,還是工作,人都有其特長,我們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而不要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隻看到別人的不足,如果這樣,我們不僅學不到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

曆史上的熊十力為大家所熟知,關於他“罵人”的故事頗值得玩味:

1943年,對陸軍少將徐複觀來說,是他的生命曆程發生轉折的一年。說他的生命發生轉折並不是指這一年他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並成為高級幕僚,而是指他成為新儒學大師熊十力的弟子。徐複觀和熊十力都是鄂東黃岡人。這一年徐複觀讀到了熊十力獨創的新儒家哲學體係“新唯識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發了從師之意。正好,熊十力也在重慶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書院教書。徐複觀便試著寫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幾天,熊十力便給他回了信。在信裏,熊十力除講了一番為人治學的道理外,還說到後生對前輩要有禮貌,批評徐複觀來信字跡潦草,誠意不足。這封信對徐複觀的啟發與感動,超過了《新唯識論》,他立即去信道歉。

經過幾次通信後,熊十力約徐複觀來書院麵談。徐複觀第一次去見熊十力是身著陸軍少將軍服,這次會麵徐複觀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麽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鑒論》。然而,徐複觀對熊十力的指點不以為然,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麵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過了一段時間,徐複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鑒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複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罵。這一罵,雖然不是中國曆史上老師對學生的最厲害的一罵——因為現在能罵人的老師太多了,但大概是中國曆史上老師對學生最著名的一罵;這一罵不要緊,竟罵出了一位現代新儒家。“你這個東西,怎麽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麽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幹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麽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它的好處,再批評它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麽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番痛快淋漓地痛罵,罵得自我感覺良好的陸軍少將呆立當場,狼狽不堪,半天回不過神來,但也使他從此大徹大悟。

多年後,徐複觀回憶起這一番痛罵,還滿懷深情的寫到:“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麽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別人比自己強,別人能做自己的老師,就得承認,並虛心學習,幸而徐複觀大徹大悟,熊十力的“罵”讓他明白了這個道理,讓他受益終生。遺憾的是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明白這個道理,狂妄自大,死要麵子,最終什麽也學不到,從而失去發展的機會。

宋朝時,有一位名叫楊時的讀書人,他拜當時的理學家程頤為師,由於楊時平時虛心求學,刻苦用功,所以成了一名有作為的人。後來,他為了一個疑難問題,還特意到洛陽專請教他的老師程頤,不巧正趕上老師在睡午覺,他心裏想:老師一定是累了,我不能吵醒老師。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他就靜靜地站在大門外等候。那天,正好外邊下起了鵝毛大雪,雪紛紛揚揚,像一隻巨人的手把大把大把的砂糖往地麵飛撒,楊時的手被凍得生痛,但他仍然靜靜地站在門外,一動也不動,不知過了多久,程頤一覺醒來,發現學生楊時,吃了一驚,看著門外一尺多厚的雪,程頤老師被深深感動了,連忙把楊時請進了屋裏。這時,楊時才開口向老師請教。

楊時作為一名有所成就的人,並不因此而感到驕傲自滿,為了一個問題他仍然千裏迢迢趕到洛陽請教老師。正因為他有這種謙虛的美德,才能學到更多的新知識。古今中外,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著名的國畫教授齊白石在北平教書的時候,一次,在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畫了一張畫稿,請齊白石幫忙校正。齊白石反複觀摩之後,高興地說:“你畫得太好了,借我回去臨一張吧。”等下個星期又來上課時,他拿了一張臨摹的畫,向學生征詢意見:“你看我臨得好不好?”接著又對那位學生說:“你的那張畫畫得太棒了,我要永遠把它作樣子,現在把我的這張和你的做個交換,行嗎?”學生又高興,又感動,把齊白石的畫珍藏了起來。

當時,齊白石已年近七十了,又是堂堂的一名教授,還虛心地向學生請教,一個教授都能這樣不恥下問,何況是我們呢?我們應該明白:隻有謙虛的人,才能明智地看到自己與別人存在的差距,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虛心地向別人求教,使自己不斷進步,取得成就。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故步自封,那是不可能成就大事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