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什麽叫理財?理財就是對個人和家庭財富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和配置,簡單說,是一門關於賺錢、花錢和省錢的學問。

有句話說得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多人習慣在一年開始的時候為自己量身訂製一個計劃,想要出國的可能要開始準備考試並計劃著在申請學校前盡早通過,想要結婚的開始籌措資金準備買房,想要在股票和基金上玩票賺個滿堂彩的也都在伺機而行……即使是生活沒有大的改變的人,可能也會計劃著新近要添幾件新裝。盡管每一個人的生活期望和目標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的一點也許就是大家都關注著自己的荷包裏還有多少剩餘,今年又能進賬幾何?

這就是說,人人都想著要開始理財了。

有報道曾經說,在經濟發達的美國,其國民收入的50%來自於工資收入,而另外50%則來自於家庭的投資收入。所以說,如何理財,讓我們有限的資產發揮最大的作用,是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一句老話: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盤算一世窮。這句話其實就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翻版,一個人如果不會理財,即使再有錢也會有花光的一天.

我們的祖父母和父母兩代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受過貧窮和饑餓,所以他們很早就懂得積累家財有多重要。但是那時畢竟經濟環境沒有現在開放,也沒有如此之多的投資理財渠道,於是儲蓄是絕大多數人唯一的理財方式,加之有社會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能夠老有所依,也就過得心安理得。但是即便如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初涉新型理財方式,小試牛刀。

林小姐今年24歲,在一家外資企業做文秘已有兩年,目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林小姐的母親已退休,父親仍在職,因為單位效益比較好,家庭的收入也不錯。

林小姐還有一個哥哥和嫂嫂,因為哥哥在國外讀博士,嫂嫂一年前也以陪讀的身份去了美國,兩歲的小侄子交給林小姐的父母幫助撫養。林小姐的哥哥現在已經進入論文答辯,還有半年也可以畢業了,而且一直有全額的獎學金,再加上導師很欣賞他,引薦他去一家知名企業工作,雖然還不能拿到正規員工的薪水,但是收入也不錯。嫂嫂在國內學英文,法語說得也非常流利,偶爾幫哥哥的學校翻譯點資料,兩個人的日子也過得不錯。可以說是典型的“知本+資本”的家庭。

由於小侄子今年才兩歲,林小姐的哥哥嫂嫂將他留在國內林小姐的父母身邊,打算等今年畢業安頓好後再將小家夥接到國外,小家夥非常聰明,是一家人的“小太陽”。夫妻倆在國外經常會寄錢給父母,一般都是美金。以前,父母對外幣沒什麽概念,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收在家裏,慢慢積累的多了便在銀行進行了外幣儲蓄。

隨著人民幣加息和美金的貶值,林小姐的父母也琢磨著怎樣讓這筆錢有所升值,但是心動並未行動,今年,林小姐的父母一早就囑咐林小姐要想想怎樣用活這筆錢。

林小姐的父親經曆過自然災害年代,在新中國物質最短缺的年代有過餓肚子的體會,所以他“防患於未然”的意識很強,也很注重家庭備用金的儲備。不過,他的方法在女兒林小姐眼中也未免過於傳統,無非就是節省,精打細算,有閑錢一律存銀行。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老兩口又從電視上和報紙上了解到當下理財的重要性,於是商量著想用兒子寄來的美金做點投資,以前隻是將這筆錢定期存人銀行,去年十月底隨著存款加息政策的出台和不久前的美元貶值,老兩口就商量著想將美金取出來兌換成人民幣再轉存。

而林小姐本人也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忙著讓自己的錢包更加殷實,不免也為之心動。

由此可知,林小姐及其家人都認識到了理財的重要性。那麽,究竟要怎樣理財呢?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也就是說,理財有很多學問。在學會理財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理財的要義,走出理財的誤區。

誤區一,理財是有錢人的事。

理由:工薪家庭更需要理財,與有錢人相比,他們麵臨更大的教育、養老、醫療、購房等現實壓力,更需要理財增長財富。

誤區二,有了理財就不用保險。

理由: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對於家庭而言,沒有保險的理財規劃是無本之木。

誤區三,投資操作“短、平、快”。

理由:不要以為短線頻繁操作一定掙錢多。

誤區四,盲目跟風,衝動購買。

理由:在最熱門的時候進入,往往是最高價的投資,要理性投資,獨立思考,貨比三家。

誤區五,過度集中投資和過度分散投資。

理由:前者無法分散風險,後者使投資追蹤困難,無法提高投資效率。

誤區六,敢輸不敢贏。一漲就賣,越跌越不賣。

理由: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不可取。

“積穀防饑”雖然老套,卻也經典,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也是為了保障我們在遭遇突**況時不至於措手不及。利用自己的優勢,理性理財的同時我們應當明白,財富的積累應從現在開始,從一點一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