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一項主要的娛樂活動,其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如考古發現的骨笛等原始樂器就是個實證。現今,樂器和音樂的種類更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門,很多人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有的把音樂當成知己,把自己最深的感觸向音樂傾訴,有的人把音樂當成畢生的理想來追求,堅持不懈;也有的人把音樂當成導師,借助音樂的震撼來激發自己的活力和動力。由此可知,通過分析一個人所喜愛的音樂的種類也可以窺探到這個人的某些性格。

當人們欣賞音樂時,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常常會有一種陶醉感。音樂可以使一個人忘卻身邊紛擾的世界,進入一個神仙般的世界。難怪現代教育家常常呼籲,要善用美妙的音樂來調節孩子的情緒,塑造他們的性格,從而培養他們的人格。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這一點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童年時卻有著不良的性格。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性格一直很內向,甚至很孤僻,他學習說話很困難,丕愛與人交流。直到四五歲還不大會說話,父母甚至認為他是個低能兒。但自從他開始學習音樂以後,他的命運也就隨之改變了。音樂也成了他量大的愛好。可以說,音樂改變了他消極的性格,賦予了他全新的生命,使他最終達到了科學和音樂的最完美的統一。正如愛因斯坦自己所說的一句名言:“我一生中所有的成績都得益於幼年時對音樂的學習。”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樂老師馬休則用音樂和愛拯救了一群被共他老師厭棄的孩子。影片講述了一位落魄的作曲家,帶領一群被其他老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少年成立了一支合唱團,並最終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孩子們受傷的心靈,讓他們對自己和生活充滿了信心。。

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而語言和文字都屬於第而信號係統,要經過理解、聯想、轉換等一係列心理過程才能作用於人的心靈。旋律優美動聽、生動活潑、情趣高雅的音樂,能夠陶冶孩子的心靈,從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煩惱和挫折,他的心靈就會感到莫名的壓抑,這時就需要對孩子的心靈進行安撫。安撫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對孩子語言的安撫,身體的觸摸等等,這些都有利於緩解孩子心靈的痛苦。然而,安撫孩子心靈的最有效工具還是音樂。因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總跟孩子說那些千篇一律的話,孩子不願聽,很多孩子都說父母嘮叨,就是這個道理。而古典音樂脫胎於宗教,雖然它糅合了人類的情感元素,但它仍然飽含著宗教的情感,孩子通過聆聽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崇尚,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音。這些音樂中流淌的這種迷人的和諧之美,某種程度上符合“中庸”之道——所謂“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這些音樂如中國的古琴音樂,都適用來培養孩子淳樸儒雅的性情。

台灣教育界有句名言——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根據調查,一般學習音樂的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卻非常低。雖然,學習音樂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練習,但重要的是,音樂本身的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能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學習美,感受美,實踐美。而且,由音樂所營造的這樣一個美的環境對於陶冶孩子的心靈和性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心理學家指出,開朗活潑的性格、堅韌的意誌力、自信心、敏銳的氣質等是情商中重要的因素。而有研究者曾對4歲開始學習鋼琴的兒童作一個關於“音樂與智商和個性”課題的考察和隨訪發現:80%的小朋友在學校的成績屬於良好或優秀,95%的小朋友性格都比較開朗活潑、自信、有比較好的自製力,心智比同齡小朋友成熟,善於和小朋友交往等。由此看來,音樂在培養情商方麵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從諸多文化對人的陶冶作用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音樂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其他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近年來,歐美音樂教育家越來越重視研究美育在教育中獨有的功能及其對人的全麵發展所起的作用。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先生也說過:“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他們通過音樂教育讓孩子在美的享受中開闊視野、陶冶性情、豐富情感,從而逐漸培養孩子寬容、開朗、與人為善的性格。正如孔老夫子所主張的——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總之,音樂教育的作用有很多,不僅僅表現在樹立人生觀、提高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審美水平能力、培養孩子全局觀念。提高情商等方麵,還有許多許多的作用,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楊峻教授所說的:“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那種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或音樂教育僅是技巧教導的錯誤觀點,毫無疑問是應該擯棄的。”

讓你的孩子沉浸在音樂的浪潮中吧,熱愛音樂、學習音樂、參與音樂,為走向成功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