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讓孩子學習音樂

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科達伊有一句名言:“音樂是人類文化絕不可少的部分,對於一個缺少了音樂的人來講,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沒有音樂的人是不完全的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音樂絕不是他一生的全部;但是,音樂將伴隨他全部的一生。

音樂是人類智慧創造的瑰麗寶石,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欣賞的樂聲,除了藝術上的價值之外,它還有各種生理的、心理的效應。美妙的音樂可以給人以美妙的享受,啟發人們的靈感,開闊人們的心胸;音樂還可以通過它的旋律、速度、力度的變化,影響人的神經係統功能,提高人的機體的活力。現代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者告訴我們,音樂可以對神經係統中的邊緣和腦幹的網狀結構有直接影響,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情感和內髒活動。比如,有些強節奏的音樂,可以提高人的活力和煥發人的體力;有的音樂通過樂曲節奏的變換,直接影響聽者的呼吸節律;有的音樂具有強烈的節奏和力度並因此而影響人體交感神經遞質的分泌增加,從而導致心率加快和血壓上升;有些輕鬆悠揚的音樂,又可以直接調劑人的精神狀態。總之,音樂可直接引起大腦的反應,比語言引起的反應,有時更加直接和迅速。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音樂作為一種體現世界的特殊語言,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是順理成章的。

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身為父母的人)提出疑問:音樂與人有著什麽樣的關係?音樂對於人的素質成長,能夠發揮什麽作用?如果不是為了當音樂家,不是以音樂為業、以音樂為生,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時代可以有不同的回答。

但是,以下兩點卻是永遠成立的。

第一,音樂對人的作用最早,人對於音樂的感受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唱搖籃曲或者催眠曲,這就是一個無可辯駁的明證。事實上,嬰兒在未出娘胎的時候,就能夠對音樂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反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具有音樂天賦。

第二,音樂對人的作用最直接,人對音樂的感知不需要任何媒介。語言和文字都屬於第二信號係統,要經過理解、聯想、轉換等一係列心理過程才能進入人的心靈,而音樂能夠直接打動人心,不通過任何的中介,不需要任何的轉譯。

古老的“禪”學有一句口號,叫做“直指人心”,何為“直指人心”呢?除了信仰外,也隻有音樂才稱得上。因此,從這一特性來說,藝術門類似乎應該這樣排隊:音樂,美術,文學,其他綜合藝術。

讓我們再傾聽一下偉人的感慨吧。

柏拉圖說過:“受過真正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醜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就會讚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吸收到心靈裏作為滋養,因此,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美。”

貝多芬曾說:“音樂能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也就是說,人們不但可以從音樂中獲得心靈的升華,還可以從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

托爾斯泰說:“有時,人們相處在一起,雖然互不敵視,但彼此的情緒與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間,音樂像閃電一樣把所有的人聯結在一起,克服過去的隔閡,甚至敵視,使人感到團結和友愛。”

愛因斯坦說:“我的很多發明和創造都來自音樂的啟發。”

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於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而是精神的探討,音樂是人類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達,人人都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教育應麵向所有的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幫助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也為他們向音樂的高深方麵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競爭的時代——知識經濟條件下空前激烈的競爭。對於集體(公司,企業甚至國家),實力的強弱取決於人才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對於個人,前途和命運越來越取決於人的基本素質,取決於人的全麵素質的培養——精神與體魄協調並重,知識、能力、見識全麵發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在一定的條件下,人的素質決定了人的前途,決定了人的命運。對於人的素質發展的追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這樣緊迫,這樣深入人心。

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育,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凸現在我們麵前的。

現在,你還在為是否讓孩子學習音樂感到猶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