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9歲的劉飛是個活潑的小男孩,在某小學讀三年級,學習各方麵都非常的認真,唯一不好的就是小小年紀的他脾氣非常不好。有一次,因為父母不同意他在星期天到遊樂園遊玩,他感到非常憤怒,就衝向自己的房間,握緊拳頭往牆上猛擊,一麵哭一麵打,雙拳血肉模糊都沒有感覺到。他爸爸氣得揍了他一頓。他媽媽要給他上藥,他也反抗,之後倒在**大哭。弄得他的父母親一點辦法都沒有。為此,他的父母不得不求助於教育專家。

教育專家分析:在遇到不如意或者突發事件的時候,孩子一般都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在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就應該教會孩子應該怎麽樣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浩翔的父母不應在孩子情緒很糟糕的時候還打罵,而應該在孩子平靜之後,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情緒的確是人的心情的一種表達,但是人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發怒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傷害,而且對事情的解決是於事無補的,即使他發怒傷害自己,還是去不了遊樂園啊。在孩子平靜之後對孩子進行教育,才能使他真正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以後才會懂得該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

當然,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宣泄方法。如鼓勵孩子把不高興、不愉快的事件告訴父母或其他人,以緩解心中的不快;鼓勵孩子用自我隔離來達到冷靜;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和幽默感等。

問題雖然是解決了,但家長依然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孩子那麽喜歡發脾氣呢?為此,教育專家歸納了如下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 自身的的原因

3歲以後,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但思維的刻板性和片麵性,還因為語言發展的不成熟,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求,隻能以“發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

 家長過分遷就孩子,放任、溺愛

一些家長平常過分縱容孩子,孩子要什麽就給買什麽,導致孩子不懂得怎麽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遭到拒絕,他們就亂發脾氣,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沒有引起大人的重視,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就成了習慣和手段。

 家長的教育態度過於嚴厲

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動不動就訓斥孩子,孩子對各種事情沒有任何解釋和發言權,這樣會使孩子減少或缺乏學習用語言正確表達情感的機會,也就有可能最終學會粗暴待人等不良習慣,這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消極影響,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生活和事業。父母應做耐心的典範 。

孩子不良的情緒妨礙他的健康性格的成長,家長一定要給予重視。要想幫助孩子快樂成長,關鍵是幫助孩子,讓他們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對情緒的認知和表現,會影響到孩子的做事態度與做事方法。

幫助孩子學會控製和調整自己的情緒,父母要注意下麵幾個方麵的內容:

1.父母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長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修養,當著孩子的麵要心平氣和地處理事情,處事要大度。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的性格會受到良好的陶冶。

2.幫助孩子認清發脾氣的壞處

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容易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也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行為。不尊重別人,那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另外,發脾氣不但於事無益,而且還會越鬧越僵,一發不可收拾。

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妨讓他想想如果別人對他發脾氣,他的心裏會有何感覺。其次,想想發脾氣的後果,從而學會“三思而後行”,脾氣就會平息下來。

3.父母要多讚揚少責備

對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不要過多責難,更不要實行體罰。那樣做,效果隻會適得其反。家長要更多地關注孩子平和的行為,並對這些行為予以讚揚,投去讚許的笑容,讓孩子在不自覺中培養良好平和的個性。千萬不能讓孩子時時提心吊膽,總是擔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讓家長討厭的行為,越是提心吊膽,越容易出格,越容易發脾氣。

4.讓孩子學會寬容

教育孩子學會寬容別人的過錯,要“待人寬,責己嚴”,不要動不動就怪罪和指責別人。要使孩子懂得,即使別人犯了錯誤,發脾氣也決非上策,而寬容卻能使人自覺反省並改正錯誤。

5.讓孩子參加磨煉性格的活動

讓孩子參加學校或校外的書畫興趣小組,在書畫練習中陶冶性情;讓孩子和媽媽一起剝毛豆,理韭菜,參加諸如此類的家務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毅力;雙休同,與孩子一起進行登山、遠足等活動,磨煉孩子的意誌,增強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許多實踐證明,這些活動實施一年之後,有發脾氣習慣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6.家長自己要控製自己的情緒

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力求做個耐心的典範。這就意味著當碰上塞車或是排在蛇形的長隊中等待的時候,不要發怒、不要抱怨。當你覺得自己不耐煩的時候,就將此當成一個機會展示給孩子看,你是怎麽反應的,相信孩子能從中會受到感染。

當孩子亂發脾氣,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時,家長可采取下麵的措施:

◆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發脾氣的時候冷落孩子,發完脾氣後說教孩子.“媽媽不喜歡你發脾,你哭就哭吧,什麽時候不哭了,媽媽才理睬你”.一定不要心疼或別的原因放棄原則。

由於孩子對自己情緒的控製能力比較差,他們時不時地發“小脾氣”是常見的事情,有時不見得是什麽異常現象,也不需要特別地加以“控製”,大人采取視而不見的冷處理辦法,孩子的脾氣可能很快就煙消雲散,正所謂來得快、去得也快。

◆ 當孩子因無法克製情緒,行為過激時,因為孩於能夠充分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正是孩子心理發育基本健康的標誌。但畢竟是孩子,他的情緒表達方式難免會有偏頗,有時會發生對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緒過激現象,例如孩子因發脾氣與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可能傷著自己和對方,衝著長輩和老師發脾氣則是不禮貌行為,或者脾氣上來碰頭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合理的。

◆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打鬧,最好的辦法是引導他們辯明是非後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吵打得不可開交,隻要不出現危險或傷害,家長就不要單純去阻止,而要先讓孩子平心靜氣的安定下來,再讓他們各自講出自己的理由。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訴說,觀察孩子的交往行為,了解孩子的社會交往處理能力,以便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對方的理由、接納對方的意見,最終達到互相諒解、握手言和。

教子加油站:

對孩子對一點耐心——

自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孩子缺乏自製力的時候,如:打壞東西、提一些過分要求等,父母應當寬容一些,粗暴行為隻會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當孩子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