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吃飯時看到好吃的菜,他伸手將碟子端到自己眼前,根本就不知道讓家人一起分享;同學在上體育課時跌倒了,摔破了腿,他在一旁幸災樂禍;在路上看到殘疾人,他不僅不給予幫助還大聲取笑;爸爸媽媽生病了,不聞不問依然忙著看自己的電視,玩自己的遊戲……其實,這裏的“他”指的不是別人,這樣的現象許多家長可能也並不陌生。回憶一下 ,你的孩子是否也是這樣漠然、麻木?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已,不知愛人的呢?如果是,那又是誰造成的呢?是孩子天生就缺乏愛心、冷漠無情,還是你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之所以不懂得關愛他人,都是父母造成的——

 父母自身待人冷漠。

許多孩子對於別人的事情總是置之不理,總教育孩子“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就變得越發自私、缺乏愛心了!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沒有節製的溺愛,把孩子的愛心不經意間剝奪了。

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麽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麽事都為孩子著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的,不會一蹴而就。

 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同情心、憐憫心的時候,家長因為個人的私利而打擊孩子的愛心。

如何培養好孩子,使孩子有一顆仁愛的心、同情心。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把溝通當成重要的事情,而不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沒必要多羅嗦。

給孩子做關心別人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舉手投足,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讓孩子有愛心,家長就要做出有愛心的行動。比如要孩子愛父母,家長就愛孩子的祖父母,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的心是潔白無暇的,從小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孩子必將成為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的人。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裏,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是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麽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一筷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

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體現。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隻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5歲的倩倩從小就非常有愛心,媽媽經常鼓勵她去幫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媽媽一起上街去買東西。在過馬路的時候,倩倩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她看了看媽媽,媽媽正用鼓勵的眼光望著倩倩。於是,倩倩主動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走過了馬路。

走到馬路對麵後,老爺爺十分感謝倩倩,誇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後麵的媽媽對倩倩說:“倩倩,你注意了沒有?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邊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著她。小倩倩高興地回答道:“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是吧,媽媽?”

媽媽微笑地點點頭。

可見,從小的移情訓練已經使倩倩對他人有一種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愛心的來源。此外,父母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麵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麵,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

所以,隻要孩子願意養小動物和植物,父母盡可能允許他去養。在家中養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往往會培養孩子的愛心。

並不是所有的“愛”都會得到回報

許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關愛的時候,孩子的心裏往往會感覺失落。更重要的,他對父母教育自己要關愛周圍的人和事物會產生一個不良的判斷。這時候,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的心理,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

小鈺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小鈺:對人要真誠,要關心他人。父親常常給小鈺講故事、講曆史。他告訴小鈺,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要“博愛”在父母的教育下,小鈺從小就懂得關心他人。

有一次,小鈺生病了,生病中的她非常希望同學們能夠來看她。但是,卻沒有一個同學主動來看她,活潑好動的小鈺感到有點傷心。她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同學這麽冷漠。

細心的爸爸發現了小鈺反常的表現,他對小鈺說:“好孩子,咱們不應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回報,我們不是為了得到而付出,而是為了讓這社會更美好。”在父親的教育下,小鈺不僅一如既往地關心別人,獲得了同學們的好評。

由此可見,父母在孩子“愛心”引導方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小鈺的父親沒有引導小鈺思考,導致孩子認為“幫助”別人並不會得到回報,是一種不公平的行為,慢慢的,孩子就變得冷漠,不愛關心、幫助別人了!

對缺乏愛心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教育孩子有愛心,你必須讓孩子看看什麽是愛心。要擴大你孩子的感情智力。可以經常問:“你怎麽感覺呢?”孩子們一定要能夠識別自身不同的感情狀態,然後才能對別人的感情敏感。要及早告訴孩子一顆關愛他人的心能對別人產生正麵的影響。

2.強化父母本身關愛他人的行為,因此孩子就能看見你對別人的“痛苦和需要”表現出來的關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強的,當你對別人的關心而采取行動時,孩子也會記住你的行為,並會逐漸模仿。

3.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在學校和家庭裏,為孩子提供體會不同視角和觀點的機會,比如,參觀老人院、無家可歸者收容所等場所。孩子體會不同視角的機會越多,就越能對那些需要的人們表示同情,並付出自己的關愛。如果孩子小時候經曆的關愛別人的事情越多,那麽關愛他人成為他終生習慣的可能性就越大。

4.了解你的孩子看些什麽和聽些什麽,監督孩子們對媒體的選擇——電視、音樂、電子遊戲、以及互聯網——而且關注他的服裝、語言和行為反映些什麽東西。要堅持堅定的立場,讓孩子遠離那些下流、殘忍和暴力的外界影響。這些形象會腐蝕他的愛心與同情心的發展。

5.孩子們不是從書本上學會為人要善良,對人要有愛心的,而是從做好事中學會的。鼓勵孩子們幫助改變他的世界,永遠幫助他們認識到那個姿態對承受者的正麵效果。

父母不能說的:

 “這不是你的事情,你好好讀書就可以了!”

許多父母往往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愛心視而不見,或訓斥一番,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之中。如有個小女孩為剛下班的媽媽倒了一杯茶,媽媽卻著急地說:“去去去,快去寫作業,誰用你倒茶。”這讓孩子覺得很委屈,自己做了好事,媽媽非但不表揚自己,還斥責自己。孩子們會想,原來父母是不需要愛的,他們隻需要成績。一旦孩子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以後他什麽都不過問了,他們會變成不懂愛、不會愛的冷漠的人。

 “別**小動物,這樣會生病的”

這是一些愛幹淨的媽媽常說的話。其實,孩子的愛心就是這樣被父母剝奪的。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你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請你在生活中培養它、嗬護它吧。

 “不是讓你別多管閑事嗎?你怎麽不聽呢?”

孩子天生具有憐憫心,他們經常會做一些讓大人看起來是“閑事”的事情,如幫助鄰居取信件,給乞丐一些錢,幫助同學等,當然並沒有因此得到了什麽好處。因此,總以利益衡量得失的大人便以為這樣做不值得,要求孩子不要多管閑事。這樣的語言把孩子的愛心壓製在萌芽狀態,當有一天,孩子對你也缺乏愛心的時候,你該去責怪誰呢?

教子加油站:

家長需要注意的——

1.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比大人更強烈的愛心。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沒有和父母商量或者違背了父母的意願而否定了孩子的愛心,更不能因為個人的私利而打擊孩子的愛心。否則,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有愛心是錯誤的,從而自我否定這種愛心行為,變得冷漠和自私,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2.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一旦發現孩子的愛心行為,就要及時地親吻、擁抱和賞識孩子,受到賞識的孩子下次會更容易做出類似行為。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閃光點”視而不見,孩子做出同樣行為的頻率就會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