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假手於人

所謂"假手於人",即自己難以做成的事情,便利用他人的力量,去戰勝對手,自已不動幹戈,坐享其成。

大家都知道,大海浩瀚無窮,大海裏的動物不計其數,像海參和虎鯨一樣擁有高超本領的動物數不勝數。其中,舟鰣(又名向導魚)就以一套相當出色的本領來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生存環境。比起海參和虎鯨來,它也毫不遜色。

舟鰣體長三十厘米左右,在海洋魚類中,它是地地道道的弱者,然而,這樣弱小的它們,卻是肉食魚。在長期的進化中,舟鰣與號稱"海上魔王"的鯊魚結為“盟友"。隻要看到鯊魚覓食時,舟鰣便成群結隊地追隨左右,為鯊魚準確無誤地提供魚群集結地的信息。鯊魚用餐時,舟鰣就輕輕鬆鬆地享受鯊魚棄漏的食物殘渣。有時,它們甚至還會鑽進鯊魚的口腔,為鯊魚清理牙縫裏的殘屑。

無獨有偶,非洲叢林中也有一種借助其他動物幫忙覓食的小鳥。這種小鳥名叫指示鳥。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非常喜歡吃蜂蜜和蜜蜂的幼蟲,而自己勢單力薄,隻好給同樣愛吃蜂蜜的蜜獾帶路,讓蜜獾去搗毀蜂巢。蜜獾在指示鳥的示意下找到蜂巢後將其搗毀,飽吃一頓後心滿意足地離去。直到這時,一直等候在旁的指示鳥迅速飛向蜂巢,從容不迫地享受這份美餐。

舟鰣和指示鳥的這種本領跟人類發明的"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如出一轍。借刀殺人亦作“假手於人”,一般為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在軍事上,此計主要特征是通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也有的是利用或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如果不加以分析,識別這一計謀的話,就很容易處於被動地位,甚至上大當,吃大虧。

在複雜的軍事爭中,智高一籌的謀略家,為了達到“冰不鈍而利可全”的目的,常常采取假手於人之術,利用外力去擊敗對手。

春秋時期,鄭桓公意欲襲擊鄶國。他首先並不出兵作戰,而是派人摸清鄶國所有本領高強的文臣武將的名字,然後大肆宣揚,說一旦攻下鄶國,將分別給這些文臣武將封官晉爵,並冊封鄶國的土地給他們。與此同時,他煞有介事地命人設祭壇,把打聽來的那些文臣武將的名單埋在壇下,並對天盟誓,決不虧待這些人。鄶國國君是個頭腦簡單的人。他聽到鄭桓公的這些舉動後,氣急敗壞,堅信這些文臣武將已經叛變,於是把他們統統殺掉了。鄭桓公要的就是這個結果。見狀,他立即舉兵,輕而易舉地滅了鄶國。

春秋末期,齊簡公意欲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濟,形勢萬分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審時度勢,認為眾國之中,惟吳國實力與齊國相當,隻能借助吳國兵力來挫敗齊國軍隊。當時齊相名叫田常,正蓄謀篡奪王位,急於鏟除異己。子貢認為此乃天賜良機,便去遊說田常。他對田常說,進攻弱小的魯國隻能讓異已擴大勢力,最好的辦法是攻打強大的吳國,這樣就可以借吳國之手鏟除異已。田常覺得有道理,但此時齊國已經作好攻打魯國的戰略部署,倘若轉而攻打吳國,恐怕師出無名。子貢見田常猶豫不決,便說自己可以去勸說吳國來救魯伐齊,這樣,齊國就有了攻打吳國的理由。見田常安下心來,子貢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往吳國,對吳王夫差曉以利害。他說,如果齊國攻打魯國成功,必然會將矛頭指向吳國。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趁此良機,聯合魯國攻打齊國。倘若如此,吳國就完全可以抗衡強大的晉國,成就霸業了。子貢為了解決吳王後顧之憂,又趕往趙國,說服其出兵,與吳國一道伐齊。聰明的子貢成功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考慮到,倘若吳國戰勝齊國後反過來要挾魯國呢,那魯國仍將危在旦夕,不得解脫。於是,他又悄悄地趕往晉國,以遊說吳國的方式來勸說晉定公,務必加緊備戰,否則實力增強的吳國隨時都有可能來進犯。

一切都在子貢的預料之中。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出兵攻打齊國,魯國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主帥及幾員大將戰死。齊國大敗,隻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已極,立即移師攻打晉國。誰知晉國早有準備,吳軍被擊退。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最後損失微小,終於從危難中解脫出來。

三國時諸葛亮也曾成功運用此計。他獻計劉備,聯絡孫權,有名的赤壁之戰就是蜀國利用吳國兵力,大敗曹軍。

努爾哈赤父子意欲取代明朝,但他們父子均不敵明將袁崇煥,慘敗。努爾哈赤因此受傷,鬱鬱而死。皇太極繼位後的第二年便率部出擊,再次兵敗而歸。

明崇禎三年,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為避開袁崇煥,皇太極於內蒙古越長城,攻打山海關的後方,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日夜兼程,搶在滿軍前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迎頭痛擊皇太極的先鋒部隊,使其狼狽而逃。

幾次兵敗袁崇煥之手,皇太極對他恨之入骨。為了除掉這心腹大患,他秘密派人用重金賄賂崇禎皇帝身邊的宦官,密告崇禎說,滿軍之所以能夠深入內地,是因為袁崇煥早已私底下與其訂下密約。崇禎素來心胸狹隘,聞聽此言,不顧將士和民眾的請求,立即將袁崇煥下獄問罪,隨後將其斬首。袁崇煥一除,皇太極再無強勁對手,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終於成就了自己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