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造就人才

在法國裏昂的一次宴會上,人們對一幅是表現古希臘神話還是曆史的油畫發生了爭論。主人眼看爭論越來越激烈,就轉身找他的一個仆人來解釋這幅畫。使客人們大為驚訝的是,這仆人的說明是那樣清晰明了,那樣深具說服力。辯論馬上就平息了下來。

"先生,您是從什麽學校畢業的?"一位客人對這個仆人很尊敬地問。

"我在很多學校學習過,先生,"年輕人回答,“但是,我學的時間最長、收益最大的學校是苦難。”

這個年輕人為苦難的課程付出的學費是很有益的,盡管他當時隻是一個貧窮低微的仆人,但不久以後他就以其超群的智慧震驚了整個歐洲。

他就是那個時代法國最偉大的天才——法國哲學家和作家盧梭。

人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樂,也會經曆過坎坷和挫折。幸福快樂時,我們總是感覺時間短暫;而痛苦難過時,我們卻抱怨度日如年。但無論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堂必修課。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裴文德,天資聰穎,博學多才,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被皇帝欽點為翰林。但裴休知道,兒子從小就在安逸的環境中長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飛黃騰達,難免根基不牢,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裏修行參學,並要他先從行單(苦工)上的水頭和火頭做起。

裴文德住在寺院裏,天天挑水砍柴。他從小到大,哪幹過這種苦活,幾天下來,弄得身心疲憊、煩惱重重,隻因父命難違,不得不強自隱忍,心裏卻不甘不願,經常發些牢騷。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把水缸挑滿,累得渾身大汗,放下扁擔,隨口就來了兩句詩以發泄心中的苦悶:“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裏的住持無德禪師剛巧從此路過,聽到裴文德的牢騷話,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裴文德聽了不覺一驚:他詩中的“汗淋”與“翰林”諧音,頗具才思,但跟無德禪師偈語中顯示的宏大氣魄相比,猶如滾滾波濤中的一朵小浪花,是那麽微不足道。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淺薄,從此收束身心,安心勞作,勤修心性,受益匪淺。

苦難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必不可少,世上之人也都各有各的無奈。然而,沒有苦難的人生絕不是完美的人生,沒有曆經苦難的生命也絕不會完整。

一天,有個小孩湊巧看到一棵小樹上有一個繭在蠕動,好像有飛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小孩覺得很好奇,於是他饒有興趣地停下來,準備見識一下由蛹變飛蛾的過程。

但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飛蛾在繭裏奮力掙紮,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繭而出了。小孩子變得不耐煩了,心想,我幹脆幫它個忙吧。於是,他就用一把小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飛蛾擺脫束縛容易一些。果然,不一會兒,飛蛾就從繭裏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它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

小孩想看著飛蛾飛起來,但那隻飛蛾卻隻是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麽也飛不起來,過了一會兒,它就死了。

苦難是一所最好的學校。沒有經曆痛苦的洗禮,飛蛾就會脆弱不堪,最終不能變成美麗的蝴蝶扇動美麗的翅膀在花團錦簇間自由飛翔。

隻有經曆過苦難的人才能以更頑強、更成熟、更加勇敢的姿態來麵對世間紛擾。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磨煉,人的意誌需要在吃苦中砥礪,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閱曆需要在吃苦中豐富,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隻能從吃苦中收獲。

苦難是一所最好的學校。經曆了苦難,勾踐才能一舉滅吳;經曆了苦難,李嘉誠才有了他亞洲首富的傳奇;經曆了苦難,比爾·蓋茨才終成一代商業奇跡;也是經曆了苦難,塞萬提斯才終寫成了一部不朽之作《堂吉訶德》。生活中,遭遇了苦難不要懊惱,正視苦難帶給你的成長,它會成為你人生中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