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氣氛喚起共鳴

演講良好的氣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需要演講者的精心營造,需要演講者與聽眾有強烈的互動意願,才能喚起不可估量的共鳴力,才能營造出或熱烈或莊嚴或親切的氣氛。

史書記載,羅斯福在第四任就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沉穩地說:“今天我站在這裏,在我的同胞麵前,在上帝麵前,莊嚴地宣誓就職。我知道,美國的目標就是:永不言敗!”這樣的宣告,這樣的誓言,同當時莊嚴的場合相吻合,反過來又影響到現場氣氛,自然便營造出一種肅穆的氛圍來,給聽眾強烈的心靈震撼,也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崇高的情懷。

類似這樣的宣誓性演講,一是要注意當時的環境和場合,隻有內容與場合吻合了,才有可能製造出莊嚴的氣氛;二是要注意句式的選擇,多用“我在……麵前宣誓”、“麵對……我宣誓”之類的宣誓性句式,以提示聽眾,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內心潛在的崇高情懷,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因為演講者發表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說服、鼓動、感召聽眾,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演講喚起聽眾的共鳴,從思想深處征服聽眾,就成為演講者最為關注的問題。那麽,演講者怎樣營造氣氛才能喚起聽眾的共鳴呢?

1.用趨同法喚起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共同的地位、經曆、願望、誌趣、信仰、理想等,都具有趨同性,演講者可以從趨同的角度入手,去尋找與聽眾的共同語言,渲染與聽眾的共同體驗,去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作的聖誕演講:我今天雖然遠離家庭和祖國,在這裏過節,但我一點也沒有異鄉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人的母親血統和你們相同,抑或是由於本人多年來在此所得的友誼,抑或是由於這兩個文字相同、信仰相同、理想相同的國家,在共同奮鬥中所產生出來的同誌感覺,抑或是由於上述三種關係的綜合。總之,我在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過節,完全不感到自己是一個異鄉之客。我和各位之間,本來就有手足之情,再加上各位歡迎的盛意,我覺得很應該和各位共坐爐邊,同享這聖誕之樂。在聖誕之夜的特定氛圍中,演講者娓娓述說共同的血緣、文字、信仰、理想,以及共同的奮鬥結下的同誌般的情誼。這些共同的體驗把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實現了雙向交流,喚起聽眾溫馨親切的心理感受。

2.用求異法喚起

追求新奇是聽眾的正常心理,演講者可以巧妙構思,以求異為“突破口”,給聽眾以新鮮奇特的刺激,設置吊起聽眾胃口的懸念,調動聽眾的逆向思維,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使聽眾產生恍然大悟的心理愉悅。例如,在一次演講賽中,某演講者走上講台,展示出一張紙,上麵寫著“1>2,1>多”,然後講道:朋友們,看到這個題目,怎麽樣,很荒唐吧!是的,單從數字上說,“1”是所有自然數中最小的一個.可是,我要說,任何數字離開了具體事物隻能是枯燥無味的,隻有同具體事物聯係起來才有實際意義。“1”在有些時候,它可以大於2、大於3、大於4,甚至大於多。比如計劃生育吧,多生有害國家,多生有害人民,多生有害自己。夫妻同育一枝花,利國利民又利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難道不是1大於2、1大於3、1大於4、1大於多嗎?……

在這裏,演講者匠心獨運,巧設懸念,反彈琵琶,求異促思,激發了聽眾的好奇心和思辨欲,最終在揭秘解惑的釋然中,對演講的主旨心領神會而產生強烈的共鳴。

3.用對比法喚起

事物之間的對比能更清楚地顯示各自的特征,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演講中,用對比的方式來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可以突出演講主旨的傾向性,引起聽眾對演講信息的高度重視,從而與演講者產生心理的交融。例如,某大學邀請一位老教授作關於演講技巧的報告,當時校園裏正同時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老教授走上講台,發現台下雖有空位,但走廊上卻站著不少學生,可見這是心中猶豫不決的聽眾,他決定要爭取這部分人.他放棄了原來的開場白,這樣講道:同學們,今天首先是你們鼓舞了我,你們放棄了青年歌手大獎賽,來這裏聽我演講,這說明你們嚴肅地作了選擇,在說的與唱的之間,一般人選擇唱的,而你們卻選擇了說的;在年輕小夥子、姑娘和老頭子之間,一般人選擇小夥子和姑娘,而你們卻選擇了我這半老頭子。這說明你們認定說的比唱的好聽,老頭子比年輕人更有魅力,這使我產生了一種返老還童之感。

開場白後報告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走廊裏的人擠進了座位,後麵的人又擠進了走廊。老教授先把說與唱、年輕人與老頭子對比,再把一般人與聽眾在二者之間的選擇作對比,既褒揚了聽眾,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聽眾的重視,使雙方心理相容,產生共鳴。

4.用想像法喚起

人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想像.在演講中,運用想像激發聽眾的心理共鳴,變演講者的有意想像為聽眾的無意想像,變演講者的創造想像為聽眾的再造想像.通過演講者繪聲繪色的描述和生動形象的比喻,使聽眾在內心再現演講者描述的藝術境界,從而心馳神往,深受感染。

5.用情感法喚起

情感是藝術的靈魂,也是演講生命力的源泉.演講隻有用真情實感的流動、跳躍和燃燒才能感動聽眾,演講者隻有用血、用淚、用自己生命的**去呼喊、去敲擊才能叩開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喚起聽眾的心理共鳴。

例如,一次餘秋雨先生在四川大學作演講,述及他的一位上海音樂學院的朋友之死的情景,他深情地講道:他的兩個學生正在國外,聽說老師病危,中止合同,飛回上海,為老師臨終演出。那一天,有著許多毛病的上海人,正如我曾多次寫過的一樣,都激動起來、崇高起來,好多不懂音樂的人也買票去聽。小學生們的家長對記者說:“帶他們來,是為了讓他們明白什麽叫音樂,什麽叫老師……,幾天後,這位教授死了,龍華附近花店的花一售而空。病房裏堆滿了鮮花,樓梯上一層一層地疊滿了鮮花……”

這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感人的一幕,使聽眾分明感受到,那曾經在上海的帶了幾分悲愴和崇高的氣氛,此刻就彌漫在演講會場.聽眾的靈魂在演講者動情的講述中得到了淨化和升華,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振。

6.用理趣法喚起

演講的說理最忌空洞抽象,生硬說教,演講者要善於揣摩聽眾心理,順應聽眾需求,激起聽眾探究的興趣,做到理趣相生.而理趣相生的說理能夠使演講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激起聽眾發自內心的共鳴。例如,某青年的演講《新時代的流行色》中的一段: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表現自己嗎?可我要說:表現自己又有什麽過錯呢?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不都在表現自己嗎?孔雀開屏、白鶴亮翅;一粒種子總要發一片芽葉,一株小草總要頂一朵花蕾。就連沒有生命的礦物質也是自我表現的呀,金子要發光,硫磺有氣味,更何況我們人呢?……如果我們屈辱地保持那種誇張變形的謙虛,臨陣畏縮不前,凡事後退一步,盡管你有經天緯地之才,萬夫不當之勇,也隻能自我埋沒,自我淘汰。

這段話以一係列自然現象說明宇宙萬物皆自我表現,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演講者把精辟的論述與形象的描繪融為一爐,既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又給人以藝術的美感,理趣渾然,相得益彰,激起聽眾心理共鳴。

7.用反問法喚起

用反詰句引發震撼力,營造出嚴肅自省的氣氛。在一次關於“孝道”的演講中,一位青年以《我們也有老的時候》為題,在演講中他對聽眾大聲說:“今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請允許我冒昧地反問各位一句:‘你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做兒女的責任了嗎?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獻給為人父母者了嗎?’”這裏,由於演講者抓住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又連續使用了一種反問句式,因此有一種很強的震撼力,極為容易地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喚起了聽眾心理上的反省,因而營造出一種促人反躬自省的嚴肅的反思氣氛來。

一般說來,反詰句多帶有強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時,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臨下的口吻去譴責什麽,而要像上述演講者那樣,用一種“提醒”人們捫心自問的方式即可。

8.用現身法喚起

用現身說法顯示真實感,營造出親切可信的氣氛。著名推銷員羅伯尼,有一次去美國某大學演講“成功術”。他以自己的減肥為話題展開,著重論證事在人為,從而為聽眾鼓勁。他說:“眼前站在你們麵前的這個人,156磅重,但他曾經不是這樣,而是一個重達207磅的‘圓球’!假若有人需要減肥的話,其實是一定辦得到的。我——羅伯尼做得到,相信你們也一定能行!”此話一出,人人都在翹首以待聽他的“成功真經”。

有時候,開誠布公、實話實說,演講的效果就會格外好。一位當代作家在談及自己執筆從文的最初動機時,說:“母親年紀越來越大,日日勞作在風吹日曬下,為貼補我們的生活叫賣冰棍,讓我非常痛心。而我這個頂門立戶的人,卻沒有能力給她們一個比較安定的家,更不要說有質量的生活,還讓她們跟我一起在貧困線上掙紮。於是我開始想出路,我沒有錢做生意,也不會走上層路線。我麵前隻有一支筆和一張紙,還有我自己的智力。而我又不是學文學的,起步又晚,相當艱難。”如此推心置腹,坦誠真率,演講者與聽眾即刻心心相通了。

可見,有時候,如果演講者能把自己的親曆親聞運用到演講中去,就會給聽眾以親切、真實、可信之感,這樣調動起聽眾的熱情,也就自然增強了感染力,產生了共鳴力。

總之,演講者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形式、語境、對象等,選擇恰當的手法,叩擊聽眾的心扉,震撼聽眾的心靈,喚起聽眾的共鳴。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手法,對聽眾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心理激發,打動聽眾,征服聽眾,取得最佳的演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