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勢產生魔力

有一位溝通大師這樣說:“如果你在演講時不知道如何運用雙手,那麽捂住嘴巴是你的手最需要做的。”這句話有點狠,意思是如果你不懂得運用手勢,那麽就不要去演講。演講中不善於運用手勢的人不少,大師說這樣的狠話,隻是用重錘敲響鼓,希望演講者時刻記住這句話而已。

手勢是肢體語言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如果我們留心名人們的說話或演講,就會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說話或演講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豐富而多種的手勢。千萬別小看這些動作,它對增加說話的精彩和力度,催化講話的投入和發揮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人的雙手有非常強的表達能力,它分為自覺的與不自覺的兩類。

演講者的揮手、揮臂,打手勢,都代表著一定的意義,是一種輔助性的手勢語言。鼓掌表示歡迎、合掌表示祝福;拍手為叫好、舉手為宣誓;揮手表示致意或者再見;招手表示來、擺手表示去;伸手表示要東西,把手藏在背後則可能是不給;縮手表示小心、搓手表示難、握手表示問候、甩手表示拒絕、搖手表示製止、攤手表示無奈;雙手擦掌表示“幹完這件事”;食指對著聽話人搖動表示警告;翹大拇指表示誇獎、翹小指表示蔑視;手掌成拳表示決心;手指可以表示數字,手可以比劃高度、長度、各種物體的形狀大小。

手還能與身體的其他部位配合起來傳遞信息。用食指刮臉是羞對方;用手摸胡子、摸下巴、拍桌子、拍大腿表示高興;用手搔後腦勺表示糊塗或者沒有把握;急躁時抓耳撓腮又摸鼻子;悔恨時拍腦門抓頭發;用食指豎起按在嘴唇上暗示對方別動或別出聲;用手放在嘴唇上再伸出朝向對方表示“飛吻”;悲痛欲絕時捶胸脯;毫不畏懼時拍胸脯;用攤手聳肩表示不知道或者無所謂。

不自覺的手勢也是常見的。人們用手指不停地敲擊桌子,是一種不耐煩心情的流露;有時一個人表麵鎮靜,可是他的手在發抖卻泄露了他的激動情緒。

由此可知,“手勢語”是借助動作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人們在演講中,往往需要借助“手勢語”向聽眾傳遞信息。那麽,要怎樣才能用好並發揮好自己的手勢語,並使手勢產生魔力呢?

首先要學會放好自己的手。許多人在手沒有任何動作時就不知道自己的手該放在哪裏,最後導致整個人都顯得很僵硬,並讓自己陷入尷尬。所以,如何處理手的位置,也是演講者必須麵對的事情。

手應該放在哪裏?不同的人應該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在台上的時候,有些地方—定不要放手,一般腰身以下的部位都不要放。有些人大腿或者其他部位感覺不適的時候,就用手去撓癢癢,這是非常失體麵的舉動:還有人把手放在褲兜裏,這也是很不雅觀的,一方麵顯得不尊重別人;另一方麵.有些人把手放在口袋裏麵,以為別人看不到就會亂抓,形成這個習慣以後,當自己手不在口袋裏麵的時候也可能會亂抓,結果被大家看到,影響自己的形象。

手也不能放在褲子旁邊,因為人如果緊張,手可能會突然抓一下衣服,如果穿著裙子,就會特別難看。穿著褲子時,不要挽起褲角,這也是很不體麵的。

不要把手放到背後,那有點兒像小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太規矩了反而讓人覺得你的威嚴不夠或者十分呆板。手也不要做任何小動作,因為有些小動作不經意間顯得非常不雅觀,比如提褲子、絞衣角等。

如果你在講台後麵,你可以將雙手自然地放在講台兩側。如果沒有講台的話,可將雙手自然垂在身體兩側,也可以用手來操作演講設備,如握住提示卡、筆等。總之,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要讓手放對地方。

羅丹說:“沒有靈魂的手,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演講是一門藝術,手勢的運用可以說是藝術中的藝術。在演講中,手勢同有聲語言和眼神一樣,都是表達、交流的工具。它能夠補充有聲語言的不足或者把有聲語言加以強調,能夠與眼睛的活動變化協調一致,以共同完成演講任務,爭取演講的最佳效果。

因此,手勢既可以引起聽眾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達得更充分、更生動、更形象,從而給聽眾留下更深刻、更鮮明的印象和記憶。

在演講中有以下幾種手勢語言——

1.情意手勢語

情意手勢語主要用於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情感表達得真切、具體、形象,起到渲染作用。比如講到非常氣憤的事情,演講者怒不可遏,雙手握拳。不斷地顫抖,加上其他動作配合,就展現給聽眾一種憤怒的情感,既渲染了氣氛,又有助於情感的表達。

2.指示手勢語

指示手勢語運作簡單,表達專一,基本上不帶感情色彩,直接指示了演講者要說的事物。如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曾多次為黨政軍幹部作演講,為了使演講條理清晰,給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內容歸納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並且邊講邊用右手扳著左手指,一個一個地數,其手勢語含義直截了當。

3.形象手勢語

形象手勢語主要用來描形狀物,給聽眾一種形象的感覺。比如講到“袖珍電子計算機隻有這麽大”,說的同時用手比劃一下,聽眾就可知道它的大小了。這是一種極其簡便而常用的手勢語。

4.象征手勢語

象征手勢語比較抽象,但如果用得準確、恰當,就會引起聽眾心理上的聯想,啟發思維。比如講“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好比一輛大車正迎著初升的太陽飛馳”時,演講者可向前方伸出左手或右手,以示“大車”飛馳的方向。

5.習慣手勢語

其他手勢語都是演講者有意識運用的,而習慣手勢語卻不同,它往往是在演講者下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其含義不甚明確,有時連演講者本人也難以說清楚。例如,有一位大學教授上課時,每遇到一時忘記的某一個問題.就總是伸出右手,朝著自己腦袋上使勁地“啪、啪、啪”敲打幾下。雖然問題被他想起來了,但是同學們卻被他這副樣子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在演講中,喜歡一邊講,一邊雙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這種手勢已經形成習慣,一下子難以糾正,一到台上就不知不覺地表露出來,但它給聽眾留下的印象是不太美觀的。

還有人總結出了另外幾種手勢語:

仰手式,即掌心向上,拇指張開,其餘幾指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歡欣讚美、申請祈求;手部放平表示誠懇地征求聽眾的意見,取得支持;手部降低表示無可奈何。

覆手式,即掌心向下,手指狀態同上,這是審慎的提醒手勢,演說者有必要抑製聽眾的情緒,進而達到控製場麵的目的,也可表示否認、反對等。

切手式,即手掌挺直全部展開,手指並攏,像一把斧子颼颼地劈下,表示果斷、堅決、快刀斬亂麻等。

啄手式,即手指並攏呈簸箕形,指尖向著聽眾。這種手勢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指示性,但也容易形成挑釁性、威脅性,一般是對相識或與演說者有某種關聯時才使用。

剪手式,即手切式的一種變異。掌心向下,然後同時向左右分開。這種手勢表示強烈的拒絕、毋庸置疑,演說者也可以用這種手勢排除自己話題中涉及的枝節。

伸指式,即指頭向上。單伸食指表示專門指某人、某事、某意,或引起聽眾注意;單伸拇指表示自豪或稱讚;數指並伸表示數量、對比等。

包手式,即五指尖相觸,指尖向上,就像一個收緊了開口的錢包。這種手勢一般是強調主題和重要觀點,在遇到具有探討性的問題時使用。

推手式,即指尖向上、並攏,掌心向外推出。這種手勢常表示排除眾議,一往無前的態勢,顯示出內心的堅決和力量。

撫身式,即用手撫摸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雙手自撫表示深思、謙遜、誠懇;以手撫胸表示反躬自問;以手撫頭,表示懊惱、回憶等。

握拳式,即五指收攏,緊握拳頭,這種手勢有時表示示威、報複;有時表示激動的情緒、堅決的態度、必定要實現的願望。

需要指出的是,講話過程中的手勢是內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應是生硬的做作,否則,不僅會達不到表情達意的效果,反而會畫蛇添足。當然,常用的手勢語言還會有其他一些定義,在運用時,不可拘泥,應自然得體。

相同的手勢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中國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這個動作在歐美表示勝利和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在一次演講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構成“V”的手勢來表示勝利。從此,這一手勢就廣為流傳,凡慶祝勝利或成功時,人人都喜歡打這個手勢。然而在丘吉爾當時使用這一手勢時是手心向外,在世界其他地方,現在人們往往是把手背朝外,這一手背朝外的“V”手勢,在英國卻是萬萬使不得的,因為它所表示的意思不是勝利,而是傷風敗俗。在希臘,不僅這一手勢不能使用,而且即使用丘吉爾的手勢也會惹起麻煩,尤其是在打這一手勢時千萬不要把胳膊伸得太長,否則就是對人不恭了。

因此在演講中、工作中應當注意自己的手勢,不可亂用,寧缺勿濫。接待新的客人應格外留神,最好事先了解清楚客人家鄉的風俗習慣與忌諱事項,因為萬一搞錯,便會產生誤會,甚至會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