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姿得規範

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不同的場合要求我們有不同的身體姿勢。尤其是我們在演講時,端直的站姿不僅表達出對聽眾的尊敬,同時也展現出演講者的精神風貌。

灑脫自然、風度翩翩的站姿讓人賞心悅目,而漫不經心、粗俗欠雅的站姿讓人厭倦生煩。因而演講時要展現自我良好形象,表達自我主體意旨,一定要運用好站姿這門獨特的身體藝術。

平常情況下,演講者要自信堅定,散發出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首先得從氣質上傾倒眾人,正如心理上說的“暈輪效應”。站姿如能做到以下兩點,可能會使你的演講錦上添花:

一、脊椎,後背挺直,下頜微抬,挺胸收腹,精神飽滿,氣息下沉,兩肩放鬆,並略微向後背撐起,雙腿繃緊,重心放在腳掌上,並穩定重心。這樣,既可通過收腹,利用橫肌協助身體發出輕鬆自然的語音,又能使演講者在演講的過程中因為疲倦減少嘶啞渾濁的怪音,因為激動減低尖曆刺耳的高聲。

當演講者要表達強烈的感情,欲與聽眾與之共鳴時,往往采取“丁”字站法:一隻腳在前,一隻腳在後,兩腳之間呈垂直的“丁”字形,兩腿前後交叉距離不宜超過一隻腳板的長度,全身力量放在前腳之上,且後腳跟略微提起。

當演講者是在敘事、說理或者傳達某些意願時,一般采取“稍息式”或“自然式”站法。前者顧名思議,與我們平時所講的口令“稍息”相似,隻不過任何一隻腳均可向前略跨步,向前跨步的腳跟與另一腳跟跨離十公分左右,兩腳分開且直立,約成七十五度角,多數時候全身力量集與後腳。“自然式”則為兩腳自然分開,距離等於肩寬。這兩種站姿因給人有些不嚴肅的意味,一般不會長時間單獨使用。

雖然演講一般情況下較為嚴肅,但並不拘泥於一些僵直的站姿,有時根據客觀需要或演講內容還可進行小幅度的移步,以求達到動靜結合的生動效果。

當演講者欲表達堅定的信念、殷切的期望、勝利的喜悅或者美好的憧憬等積極因素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前移步;當演講者欲表達憤怒的氣息、痛苦的生活、悲哀的神情或者頹廢的思想等消極因素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後退步;當演講者欲吸引某一方位聽眾的眼球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向不同方位移動。

所謂“站所鬆”,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他在演講的每個時刻,都應給人一種欣賞唯美雕塑的感覺,給人一種充沛飽滿、瀟灑端莊的健康感覺。身正則氣正,首先從站姿上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無疑對自己的演講起起到無法估量的收效。

曾有一位教師,不幸患了強直性脊椎炎,脖子不能轉,腰不能彎,腿不能屈,上課時整個身體全靠雙拐支撐著,但他不悲觀,不憂傷,憑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膽忠心,依然頑強地站在講台上。學生們看他忍著劇痛,冒著汗在那裏講課,常常激動得落淚。他深情地說:

我的知識是人民給的,我有責任、義務把知識獻給人民,所以我選擇站立。站在黑板前,眼前永遠有我填寫不完的未知;站在講台上,前方永遠有我們攀爬不盡的台階;站在花叢中,今生有我常開不敗的美麗……

老師字字句句都透露著他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執著。的確,選擇站立的老師才具備站立的靈魂;具有靈魂站立的老師才能培養靈魂站立的接班人。站立是一種姿勢,一種使命,更是一種為人師表,是對學生的尊重!

所以,在演講中,演講者都要選擇站姿,坐著不僅不利於聲音洪亮,也不利於做手勢:同時,站著也表示演講者對聽眾的尊重。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篇幅較長的政治演講、學術演講、法庭演講、論辯演講、生意演講等也可采用坐式。運用坐式要文雅、大方,落座時要輕盈、和緩,切忌急急忙忙,人未站穩就重重地將屁股落在椅上。落座後要保持上身正直,頭正肩穩,力戒歪斜肩膀,半躺半坐和兩手交叉在胸前等不良姿勢,兩腿微曲並攏,兩腳並起或稍前後分開。不要翹二郎腿,勾著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