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演講注入情感

演講又稱演說或講演。對演講來說,“情”的傳遞有三種載體:辭、聲和態。因此,在演講過程中,我們就要注重運用這三種載體來表達情感。即:以辭托情、以聲托情和以態托情。演講者隻要將這三種手段很好的結合起來,就可以調動情感,與聽眾產生共鳴,從而使演講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演講貴在打動人心,而要打動人心離不開演講者的情感注入,即演講者的感情流露和情緒表現。無論在演講的起始、過程、還是推向**,乃至結束,演講者的神形都應隨著演講情節的變化而變化,富有情感性。例如,萬承奎教授在做“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演講時,表現出對有人自我踐踏生命的痛惜、對掌握命運強者的讚頌,表現出的情感變化、神情動作令人叫絕,自覺不自覺地把聽眾帶入情感世界從而讓人去體驗百態人生、去領悟生命把握之要領。可以說,成功演講者都是情感豐富者。這種情感發自演講者的內心,表現出:愛憎分明、喜怒分辨、苦樂分界。沒有演講者的情感投入,就不會有聽眾的情感付出。沒有演講者的情感變化,也就難以激起聽眾的層層情感波瀾。

關於情感問題,西方某些演講學家提出過什麽“零度風格”。什麽是“零度風格”呢?所謂“零度風格”(zerostyle),就是純然客觀,不動情感,不動聲色,不表現說話人,仿佛也不理睬聽眾的那麽一種風格。這顯然是荒謬的。

一個簡單的道理,作者自己如果沒有感動,就絕對不能使讀者感動。“零度風格”不適宜於演講。因為演講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可是,有些人的演講、報告卻往往忽視這一點。聽眾對一些演講聽不進,除其它因素外,就在於演講者沒有或很少有豐富的情感。比如,當要喚起人們對某種人為的災難采取同樣態度和行動的時候,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唯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忿怒和憂鬱。他們不了解,那種裝著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幕後,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朗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兒,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羅列一些幹巴巴的事實,沒有一絲絲的人情味,這隻能是掠過空中的一種不明來曆去向的聲響,所謂‘耳邊風”,怎能叫人發生興趣,感動人,說服人呢?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情感,尤其是置身於熱烈的場合中,其情感就更豐富而富於變化。不管演講者自覺不自覺,隻要他一登上講台,就自始至終用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情感影響著聽眾。比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勞動觀念、共產主義道德等,它們不僅僅有理論和知識的內容,也包涵著豐富的情感。所以,情感教育應是演講者的目的之一。演講者是否自覺地對聽眾進行情感教育,其效果是不一樣的。每個演講者應該把情感教育自覺地納入演講中,用美好的情感去陶冶人們的情操。不僅如此,情感的培養和思想教育也有很大關係。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我們經常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達理”等,都強調了情感對於聽眾接受思想的重要性。健康的情感可以激發聽眾積極的思想意識。它對於理性還不夠發達,習慣於用形象和感覺來思考問題的青少年來說,就更顯得重要了。如果我們親耳聆聽了斯大林的《廣播演說》就可以知道,他那反擊法西斯侵略,奮起保衛祖國的思想,是伴隨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傳播出去的。如果我們親耳聆聽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的演講》,也就可以知道,他那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追求真理、歌頌正義的思想,是伴隨著他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深仇大恨和對李公仆先生的敬佩情感傳播出去的。如果演講者沒有這樣的情感,不僅不能喚起聽眾相應的情感,而且這些思想就不能有效地傳播出去,也就不能引起聽眾對這些崇高思想的更加強烈的同感和追求。

情感還可以影響演講者的思維邏輯。情感與思維在發展中,往往是互為先後,相互促進。有時情感的激烈,引起思維活動的活躍;有時思維活動的活躍,激起情感的高昂,它們就是在這種關係中協同並進。情感高昂了,思維活動活躍起來,就能收到接受知識的最佳效果。另外,一些情感,如美感、理智情感,都是在文化知識傳授中加以培養的。如果忽視了這些情感的培養,演講傳授知識的目的也就不能達到。

總之,演講是一個綜合的實踐活動,它牽涉到人們的諸種心理因素。一個傑出的演講者,總是有著較強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聯想力、敏捷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又與演講者的情感,關係極為密切。隻有情感豐富而熾烈的演講者,才能促進和推動心理諸因素發揮最大的效用。

反過來,這些心理因素又促進著演講者的情感。這樣才能使演講達到成功。有的演講家已離開人世若幹世紀,但由於他把崇高而豐富的情感注入到演講辭和他的聲音中,那無聲的和有聲的語言,也仍然會保留著他真實的情感,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彩。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說》講完之後,成千上萬的聽眾眼含熱淚。以後又鑄成金文放在牛津大學,作為英文演說的典範。他的演講的成功除了其它各種因素外,與他深摯而豐富的情感是分不開的。

演講者情感的價值,不隻在於影響聽眾的情感和形成聽眾對於現實的態度,而且還在於他能激勵和促進人們的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演講中情感的作用,是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同等重要的。一個演講者情感的豐富,適度與否,往往決定著演講的成敗。演講要善於以自己熱情之火感染聽眾,善於用自己的熱情之火激動群眾。但是,這種豐富的、熾烈的、火一樣的情感來自哪裏呢?它又受什麽製約呢?古語雲:“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演講者的情感是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演講者如果離開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就無所謂人的情感。

今天的社會節奏太快,人們被繁忙和喧囂、緊張和焦慮所煩擾,所有的人都不停地向前追趕,學生奔赴一個又一個考場,成人奔赴職場、官場或商場,生命在不停地追趕中過早地透支。但人是情感動物,生命的能量來自愛,來自心靈與心靈的滋養,來自給予和感激。而匆忙奔跑和追趕的人既顧不上給予,也顧不上感激,生命的情感之河自然因遭遇久旱而幹涸……

在擁有9億農民的中國,每個人的身後都有一個由土地、風雨、汗水,父母辛勞耕作的身影編織的背景,那些畫麵隻有在回望的時候才能觸動和撥響心靈深處最細微的弦;隻有在屏息靜聽的反省中,心靈才會因充滿感激而變得富足和豐盈。

演講的情感要怎樣注入呢?注入情感有何作用呢?

首先,注入情感能增強表達欲望。言為心聲,情感影響思維活動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胸有塊壘,不吐不快”。

其次,注入情感能誘導聯想,激發思考。情感的催化劑,可以幫助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儲備,進行接近、類似、對比等聯想,進行積極思考,迅速組織材料,打好腹稿,然後才能出口成章。

最後,注入情感能喚起共鳴,促進交流。演講者借助有聲、態勢兩大手勢,通過語言達到和聽眾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