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也有可學之處

人人向往成功,但成功的隻有少數,而且比例越來越小。今天奧林匹克百米賽跑的參賽人數是1896年的50倍,但獎牌依然隻有三枚。隨著競爭力的加劇,失敗者呈倍數增長。可以說,失敗已經成為人生的常態。

既然如此,向失敗者學習失敗之處,這也是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個事業頗有成就的企業家說:"一般人都是以成功者為師,把成功者的成就當作奮鬥目標,有些人還遵循成功者的模式,以此構築自己的未來。這種做法沒什麽不好,人總是需要希望來鼓舞。但一切向成功者看齊卻有可能使人墜入一種幻覺當中,認為‘我也可以成功'!殊不知,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很多條件配合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另外,成功者的成功模式因為個性、主客觀條件的不同,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所以,向失敗者學習,把失敗者的失敗當成一個案例,仔細探查失敗的真正原因,以此讓自己警惕,也是提高學習能力很有效的一種方法。”

這位企業家說,他從創業開始到現在,從未停止仔細觀察同行及非同行的失敗原因;別人是在成功中獲取經驗,他是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因此他不但順利創業,而且發展得非常穩定。他說,企業的"存在"比“壯大”更重要,因為有“存在",才有可能“壯大”,若為了“壯大”而失去“存在",那就失去創辦企業的目的了。何況失敗是痛苦的事,更有一失敗就永無再起的可能,所以,“避免失敗”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任何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失敗者往往不願意談失敗的過去,因為這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隻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根緊縮,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於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你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於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你也可以從他的朋友處了解。

當把資料收集夠了,把它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再歸納成幾個重點。

不過並不是了解了就算了,你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東西拿來檢驗自己,和失敗者的一切做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都有和失敗者相似之處,那麽你就要提高警覺了。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你才有可能避免和那失敗者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概率自然會大為提高。

1993年曾被美國《上方》雜誌評為“本年度扭轉乾坤的總裁"、著名企業家麥克·戴爾說:"我們一向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重點是要從所犯的錯誤中好好學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他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失敗是後來者的養料。

除了經營事業要向失敗者學習外,一般做人做事也應該向失敗者學習。

做人方麵,多參考他們的個性,觀察他們平日的來往和作為,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做人失敗的原因在那裏。

在做事方麵,失敗者的例子更多,這裏所謂的“失敗”包括做得不夠完善的事,這些事一般都會由主管開會進行檢討,這種檢討有時隻是應付,但因為近在身旁,所以不管檢討是不是在應付,你都會有所收獲。

曾有一個將軍說:"兩軍對陣,誰犯的錯誤少,誰就能得勝。”做事也是一樣,犯的錯誤少,成功的概率就會提高,而要減少錯誤,就要向失敗者學習,而且這種教訓並不需要你以失敗去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