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麵前,隻有20%的人能堅持到最後

現如今,不知道“本田”的人恐怕不多,從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車,它們奔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給人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速度、**和快樂。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汽車產量和規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就,必須感謝本田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這個天才發明家的帶領下,本田才不斷地前進,一直走到世界領先地位,有了今日的光榮。而本田宗一郎則成為整個日本的傳奇人物,被稱為"日本的福特"。

本田公司總部在東京,雇員總數超過十萬。現在,本田公司已是一個跨國汽車、摩托車生產銷售集團。它的產品除了汽車摩托車外,還有發電機、農機等動力機械產品。

本田公司的經營方法十分靈活。在美國設立的本田分公司,1991年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已超過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而名列第三。本田的雅閣和思域汽車曆年來被用戶評為質量最佳和最受歡迎的汽車。與此同時,本田在英國也建立了分公司。

本田宗一郎在談到成功秘訣這一話題時,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困難麵前,隻有20%的人能堅持到最後,而我就要做那20%中的一個。”

1937年,31歲的本田宗一郎成功地製造出了活塞環。這一年,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立,以生產卡車為主。本田宗一郎給自己的公司起名為“東海精密機械公司”,簡稱“東海精機”。東海精機活塞環的主要買主就是豐田汽車工業公司。

二戰後,本田宗一郎將自己擁有的股份全部賣給了豐田。資金到手後,他曾考慮過幹一番事業,但當時社會一片混亂,幾乎所有物資都受美國占領軍控製,若貿然從事必然失敗。本田宗一郎從零開始,準備搞紡織機器。他蓋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並掛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著手改良織布機。但是,很快他就陷入了僵局。由於投資太大,賣股份所得的一筆資金已所剩無幾了,而新織布機還沒試製出來。於是,他想到了汽車,但汽車比織布機更費資金。此時,他又想到了摩托車。

當時,陸軍通信設備上的微型發動機已經派不上用場了,都堆在倉庫裏。本田宗一郎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以低廉的價格把它買了回來,作為動力安裝到自行車上。

當時交通十分混亂,火車和公共汽車又少又擁擠。被稱為“吧嗒吧嗒”的機動自行車,雖然開動起來響聲震耳,黑煙直冒,但仍然很暢銷。顧客從各地蜂擁而來,產品供不應求。發動機和自行車的形狀、顏色都不盡相同,用白鐵皮精心做成的汽油罐,卻十分精致。不到10人的技研所,可月產300輛機動自行車。

“吧嗒吧嗒”的月產量後來增加到700輛,微型發動機不夠用了,就自己開始製造。這時,一位名叫河島喜好的專科畢業生加入了本田宗一郎的事業。幾十年後,就是他接替本田宗一郎,出任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董事長。

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困難也跟著來了:缺資金、缺技術。在自行車後輪上裝一個發動機的機動自行車,雖然發動機性能很好,但是車子的耐用性卻很差,不少人開始前來索賠。

此時的公司每天都麵臨倒閉的危險。

最急的當然要數本田宗一郎了,何況問題還是出現在技術方麵上。他於1948年9月正式組建了“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揭開了研製與生產真正意義上的摩托車的序幕。1951年7月,“理想號”摩托車橫空出世,完成了以機動自行車到摩托車的質的飛躍。

形勢看上去不錯,但是考驗接踵而至。

1954年,因為本田宗一郎的決策失誤,向銀行借貸巨款,而市場的變化使得投資效益無法立即得到實現,公司負債沉重,生產資金短缺。同時,"理想"等型號摩托車的質量問題又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斷投訴,銷售額直線下降。

這時的本田宗一郎臨危不懼,他讓藤澤借來大筆優惠貸款,自己則把全部精力放在改進“理想”號上,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有次做夢的時候,他忽然想出了一個新的技術方案,醒來趕忙將它記錄了下來,天不亮就去試驗,結果真的成功了!為此,他和藤澤都激動得哭了!事後,本田宗一郎感慨萬分:"人沒有刺激和壓力是不會進步的,困難、痛苦時的智慧才是最可貴的!"

就是在這種動力的支持下,他不顧同行的蔑視和嘲笑,參加了1959年世界最高水平的摩托車TT賽,慘敗卻不灰心,不斷地改進技術,終於在1958年的TT賽上獲得了第6名,在1961的賽事上獲得了冠軍,在1966年更是創造了奇跡,壟斷了4個級別組的世界優勝獎,包攬了賽程的前5名,至此,他從傳統摩托車強國意大利、德國人手中奪取到了市場,奠定了“本田”家族的盛名和地位。

盡管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摩托車卻不能使本田宗一郎滿足,因為汽車才是他的最終目標。1961年,他開始研製高性能賽車,並準備參加世界汽車業最高水平的Fl大賽。盡管沒有像提出參加TT大賽時那樣遭冷眼,但人們仍說:"摩托車雖有了點成績,汽車可就不同了,本田行嗎?”

第一次參賽,結果十分糟糕。本田宗一郎並不氣餒,他分析不是發動機不好,而是經驗不足。他鼓勵大家說:"困難麵前,隻有20%的人能堅持到最後,而我們就要做那20%中的一個。”

1965年,本田賽車在歐洲賽程頑強拚搏,終於贏得了勝利。這一勝利,意味著日本的汽車製造技術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任何人在成功之前,鮮有不遭遇困境的。但是隻有20%的人能夠在困境中迎難而上,最終獲得勝利;而80%的人則是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導致一生碌碌無為。

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隻要再堅持一下,或許你也可以躋身那20%的成功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