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做事很有自製力,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遇到挫折、不如意,忍耐力較強;做事有計劃,並從按時完成計劃中獲得成就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緒智力高,能了解、控製自己的情緒,能換位思考,了解並體諒他人的情緒變化……成功學家把這些因素統一歸為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孩子會意識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由於經驗太少,缺乏自我約束的意識,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現的不盡如人意。事實表明,大部分孩子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生活,他們將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如果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就能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有著巨大的幫助。

有位母親在兒童心理學專家麵前這樣“訴苦”:

女兒4歲學芭蕾,5歲學電子琴,6歲學朗誦,7歲學書法,結果是狗熊掰棒子,一樣也沒學到。在學校,老師反映女兒遇事3分鍾熱度,耐挫性差,課程的難度一上去,她就開始走神。而課堂上任何一點新奇的變化,都能抓住她的注意力,比如,書法老師上課上到一半,女兒要求舉手發言,內容居然是:“老師,您的裙子真漂亮,上麵的花朵是真水晶還是假水晶?”彈琴彈到一半自己跑到教室的走廊上去了,因為她發現走廊上飛來一隻鳥兒。

顯然,這位母親為女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問題而苦惱。其實,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就是其成長能力的培養。

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做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做家務

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其幫忙分發碗筷、疊衣服、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圖書並把它們歸位還原等;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其幫助晾衣服、擇菜、到超市購物等。參與家務勞動將使孩子學會簡單的統籌法——如何平行地做兩三件事而不至於手忙腳亂。一般人認為,做家務隻是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顯然是將做家務的目的狹隘化了。其實,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確立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心,使他與長輩有休戚與共的感受,這對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了解及體察父母的情緒變化,有著絕佳的效用。反複做同樣的家務:擦地板、擇菜、晾衣服……對孩子的忍耐力也是很好的鍛煉。此外,與父母一起做家務也是一項極好的親子活動。

·自助遊

盡量由平時對孩子照顧管理較少的一方,單獨帶孩子出遊,而且,父母帶孩子出遊時,盡量表現得“低能”一些,從而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很多難題都可與孩子商議著辦。比如,去一個景點怎麽走才最經濟?臨行前應準備哪些東西?遇到迷路、超支、旅館客滿、訂不到理想的車票應該找誰求助?這樣的討論會把孩子的做事計劃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一點點挖掘出來,他會知道出門要帶上地圖、帽子、防曬霜、飲用水,還要準備足夠的硬幣乘坐公交車;他也會知道拍攝所用的膠卷可以在旅館附近的超市購買,質量有保障、價格還便宜,在景區購買的膠卷要貴很多。“出門在外,不如意事常八九。”自助遊對孩子的耐挫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考驗,比如衣服在賓館裏沒法晾幹怎麽辦?孩子也許會發現衛浴室裏的排風扇是一個不錯的“排濕烘幹器”。再比如車子壞在半路就應該氣急敗壞嗎?父母可以教會孩子,在等待拖車到來的過程中,可以把後備箱裏的釣竿拿出來垂釣,並欣賞一下落日的美景。挫折經曆的多了,孩子自然知道如何防止負麵情緒的擴張,如何化苦笑為歌聲。

·找夥伴

據說,現今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兒童行為分析家們認為,從孩子6歲起,“夥伴”的影響力將逐漸超過父母,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時的雙休日,給孩子找一個“自我管理力”較強的夥伴,讓孩子跟他生活一段時間。注意,在此之前父母切不要突出“榜樣”的光輝業績,而把自家孩子貶得一無是處。這裏麵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主場效應”——怎樣才能使“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受到對方的影響而不是相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孩子當“小主人”,保持自己的“主場影響力”。

總之,自我管理能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每個父母都要有足夠的認識,並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經常訓練並持之以恒。如此,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一定能逐步增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