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體驗掙錢的艱辛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是先人教育兒孫的至理名言。今天,我們仍應不忘古人此言,用以警策自身,教誡後人。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現如今,雖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被父母的溺愛包圍著,但父母不應讓孩子與社會脫節,要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掙錢的不易。北宋著名的文學家陸遊說過:“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同樣,孩子不身臨其境,是不可能體會出掙錢滋味的。

韓國曾經熱播過一部電視劇《金子般寶貴的孩子》,描述一個家庭裏的溫馨故事,吸引了許多觀眾。該劇的名字也是該電視劇成功的原因之一,因為它表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摯愛之情。為了自己“金子般寶貴”的孩子,父母沒有什麽舍不得的。

的確,很多人把現在這一代的孩子形容為“富貴的一代”。與物質貧乏的過去相比,孩子的身高、體重都大大超越以前。他們懂的知識多,並且熟知人情世故。每當有什麽需求,想向父母索要更多零用錢時立刻變得甜言蜜語,或是伶牙俐齒。然而,孩子對金錢的理解僅此而已,他們隻懂得花錢,卻從來不懂錢是從何而來,更是不想知道這些。他們認為,隻要父母願意就會把兜裏的錢給自己。這一代孩子對錢有如此被動的、消極的理解,就是因為大人從來沒有告訴他們錢從何而來,而且在沒有教他們如何賺錢之前,就先讓他們學會花錢了。

有一位中國人剛到美國的第二天,他到速食店吃簡單的午餐,剛點完菜無意中往窗外一看,有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正認真地把地上的垃圾拾到自己的籃子裏,後麵有他媽媽和哥哥兩個人。出於好奇,這個人到外麵去問個究竟,孩子回答的意外地幹脆簡單:“工作。”經過了解才知道,如果孩子把裝滿垃圾的籃子交給速食店經理.他就能得到一個漢堡。

如果不是自己掙錢,就不能真正體會掙錢有多辛苦。因此,掙錢是從忍耐“一滴汗的艱辛”開始的。讓孩子看到自己父母辛苦掙錢的樣子,是非常好的理財教育方法,對孩子描述自己的工作情形,或是帶孩子參觀父母的工作環境,都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在美國,每年4月父母會抽出一天時間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讓孩子親眼目睹父母辛勤勞動的情景,喚起孩子對父母的感激,懂得勞動的價值。

這裏還有兩個故事:

故事一

52歲的比爾·蓋茨從微軟退休。在他退休前,一項計劃正在轟轟烈烈地實施,那就是捐掉他全部580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在接受英國BBC電視節目“Newsnight”采訪時,比爾·蓋茨表示,這是他和妻子共同的決定,“我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麵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所謂“最能夠產生正麵影響的方法”,就是不給子女留一分錢。而在更久以前,比爾·蓋茨公開過的遺囑還說,除了給自己的3個孩子每人留下1000萬美元和價值1億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個人財產的98%將捐獻給他和妻子名下的基金會。事實上,比爾·蓋茨在慈善方麵已經做得夠多了,他此前的捐款就有數百億美元之巨,即使隻捐98%也無損其個人形象。可是,他還是不給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錢,他要讓孩子白手起家。

故事二

已過不惑之年的冉敬芳出生在重慶市合川雲門鎮一個極其貧困的農村家庭。10歲那年與父親一道在要飯過程中被火車碾斷右腳,從此成了殘疾人。為謀生計,1984年結婚後的她開始在縣城等地經營鹵菜和批發牛肉、牛皮生意。如今,她已是一個肉牛養殖基地和豬牛肉食品加工廠的老板,擁有資產上千萬。轉眼看著自己5個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為培養他們獨立、自食其力的精神,冉敬芳經過和家人商議後,與孩子們簽訂了一份“不繼承協議書”,其內容是:“五個子女,如果誰願意讀書以及深造,父母必須全力支持;如果誰自動放棄讀書,就必須投入社會就業,未滿16周歲的必須在家參加勞動,家長不做任何經濟上的援助……父母的財產以及遺產隻能由父母支配,任何子女無權過問以及幹涉。”

不管是聞名全球的富翁比爾·蓋茨,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冉敬芳,他們都有一個可貴之處,那就是讓孩子學會掙錢,體會生活的艱辛,獨立生存。這是很多父母都難以做到的,他們心疼孩子比心疼自己還多,這是很不科學的家教方法。

其實,父母對於孩子掙錢多少不在乎,甚至也不在乎虧損,因為虧損是教會孩子市場法則的必要通道。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徹底領會掙錢的意義和技巧,這比讓他上多少節關於掙錢艱辛的理論課都來得重要,這才是教孩子體驗生活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