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識錢”的孩子

在當今社會,我們的孩子們時刻都會與錢打交道。作為家長,要理智看待這一問題,要讓孩子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孩子唯有認識了金錢的價值與意義,才能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反之,如果孩子對金錢缺乏了解,就很可能養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個做鐵匠的父親,含辛茹苦地把他的獨生子撫養成人。可是,這個獨生子並不成器,花起錢來毫無節製。有一天,這個父親終於忍不住了,他將兒子趕出家門,要兒子去嚐嚐掙錢的辛苦。

母親心疼兒子,偷偷地塞給兒子一把銅板。兒子在外麵溜達了一天。晚上,他回家把銅板交給父親說:“爸,這是我掙的錢。”父親把銅板拿在手上掂了掂,生氣地說:“這錢不是你掙的!”說完就丟進了熔爐裏。

第二天,兒子故伎重演,他“掙”回來的錢,依然被他的鐵匠父親丟進了爐子裏。

麵對著父親的嚴厲嗬斥,兒子非常無奈,他隻好來到農場裏,幫農場主幹了一天的活。這一天,他一會兒割草喂羊,一會兒挑大糞,一會兒趕豬,非常辛苦。天黑了,天上的星星正調皮地眨著眼睛。鐵匠的兒子這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裏。這一天,他終於體會到了生活的不容易,父親賺錢是多麽辛苦的一件事。

第三天,天還沒亮,鐵匠的兒子又趕到了農場,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而聰明的鐵匠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但表麵上依然不動聲色。

一周以後,農場主給了鐵匠的兒子幾個銅板作為工錢。拿著自己的勞動所得,兒子興衝衝地回到家裏,把銅板交給了父親。

想不到的是,鐵石心腸的父親依然看都不看一眼又把銅錢丟進了熔爐裏!兒子立即暴跳如雷,他一邊喊一邊向紅彤彤的熔爐撲去!

父親一把拉住他,欣慰地笑著說:“孩子,你終於知道心疼這些錢了,我相信這錢才是你掙的。”

這個故事所要揭示的,正是這樣的道理——唯有認識到金錢的價值,賺錢的不容易,孩子才能懂得珍惜,才會知道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使金錢變得更有意義。這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獨立生活有很大益處。

在美國,金錢知識教育被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人生幸福計劃”。這一教育要求孩子達到這樣的目標: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因此必須做出選擇。

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麽來的。

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簽。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裏。

9歲:能夠製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製訂並執行兩周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以上:嚐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

美國家庭的這種“識錢”計劃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探討與借鑒。那麽,在我們中國,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認識“金錢”呢?專家的建議是:

·家長應該讓孩子成長為有經濟責任心的人

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懂得勞動和收獲之間的關係,鼓勵孩子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公益勞動或者勤工儉學,讓孩子知道沒有辛勞,就沒有收獲的道理。

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做家務“掙錢”,讓孩子感受到任何一分零花錢都是要通過汗水和努力換來的,另一方麵也讓他通過參加勞動來感受父母平日工作的艱辛。

·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認識”錢

家長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讓孩子了解自己父母的收入來源、開支、儲蓄等經濟情況,此外,家長還可以多帶孩子去超市或者市場,讓孩子多參與購買和消費的環節,做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了解金錢在其中的作用。

有一天,媽媽帶李源上街,孩子要買3元錢一個的冰淇淋,媽媽就告訴他3元錢可以買1斤黃瓜(6角)、1斤西紅柿(1元)、半斤豌豆(8角)和3斤小白菜(6角),這些菜我們一家3口兩頓也吃不完。

通過比較,李源恍然大悟:“原來3元錢可以買這麽多的菜呀!”當孩子了解了3元錢在生活中意味著什麽,便主動對媽媽說:“那我還是別買冰淇淋了吧!”

媽媽知道孩子這時候是又渴又熱,就建議他說:“買根便宜的冰棍吧!”孩子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結果僅花了3元錢。

事例中,媽媽沒有簡單地拒絕孩子,而是利用簡單的比較說服了孩子,讓小李源懂得了3元錢的價值。這對孩子今後合理地利用金錢是很有幫助的。

·不要掩飾家庭的經濟狀況

有時候,在我們有些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父母們礙於和孩子談錢,總覺得麵子上不好看,甚至有的還“打腫臉充胖子”,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穿好、兜裏有錢。其實家長不需要在財務上對孩子保密。告訴孩子家裏的財務情況不僅使孩子了解家裏每月的各種開支,而且可以促使他主動思索自己的需求是否恰當。

·讓孩子了解你的工作

讓孩子了解你掙錢的方式。如果有機會,可以帶領孩子參觀自己工作的場所,特別是體力勞動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掙錢場所,你的勞動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效果。你的辛勞,會在孩子所觸摸到的世界裏得到補償:那就是孩子會更熱愛你的工作,熱愛你的生活,熱愛你所帶來的財富,並和你一起攜手,去贏得有限的人生!

·認識每件東西的價值

讓孩子認識金錢,還應該認識每件東西的價值,自覺珍惜愛護它。這需要家長注意以下幾個細節:

(1)把孩子必須去照看的物品的數量加以限製。設法去輪換孩子身邊的玩具,把一些玩具存放一段時間,以便再給他們時能激起他們的“新鮮”感。

(2)與孩子一起討論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以及塑料、金屬、木材及紙張從何而來,讓孩子認識到它們非常有限。

(3)如果孩子因濫用或疏忽大意而讓物品損毀或損壞,就讓孩子用勞動所得費用賠償修理費用或更換損壞的物品。

(4)在家中製定使用他人物品的規章製度,以此來教會孩子學習愛惜別人的物品。

(5)尊重孩子的感情,因為人總是比東西重要的。美國家長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地使用錢,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因此金錢教育就成了美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給予孩子必要的津貼

孩子每月若能得到一定數額的津貼,他們就能學會生活的基本法則:有錢才能消費。但這“有錢”必須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而且孩子消費的賬單必須記在孩子的戶頭上。這樣,當父母聽到孩子發出“我要買什麽”的聲音時,你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先瞧一瞧你的存折吧!所有這一切你能消受得起嗎?”壓力會立刻從你的身上移開,買不買成了孩子自己的決定。

·不要用錢來利誘或懲罰

用錢利誘、懲罰從來是父母的專利。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它的危害。如答應給孩子的津貼,應按時給予,不能因為孩子的懶散行為或不願學習、不願做家務等原因就減少、克扣甚至取消;父母也不能突然對孩子慷慨大方;孩子在家裏表現勤勞以及在校取得良好的成績,父母應稱讚孩子而不是用物質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