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溺愛,不要讓孩子依賴

父母的愛是天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但是,請父母們把握好尺度,不要讓溺愛嬌縱了你的孩子。真正的父母之愛,是恰到好處的給予。

俗話說:“嬌兒生分子。”越是從小被家長嬌慣、溺愛、寵愛的孩子就越讓家長操心。相反,那些從小吃過苦、沒有享受過“嬌生慣養”待遇的孩子往往讓人省心。

趙娜娜的媽媽與中國大多數父母一樣,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卻給孩子買各種玩具、電子琴、鋼琴、請家庭教師,不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吃一點點苦……

趙娜娜高中畢業以後,媽媽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攢下來的15萬元錢,讓趙娜娜到國外留學。

媽媽剛把趙娜娜送走一個星期,一天下班回到家裏,她驚奇地發現,寶貝女兒居然正坐在家裏看電視,不禁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了下來了。

原來,趙娜娜剛到國外,首先遇到的就是“語言不通”這一困難,她的那點英語水平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再加上她在家的時候就不大懂得與人交流,所以,根本找不到一個可以求助的對象。因此,遇到一點小事,她也是手足無措,隻能打電話回家哭訴。

最後,她終於忍受不了,就買了張機票回來了……

看著自己嬌氣的“千金”,這位媽媽欲哭無淚。到這個時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無節製、包辦的愛,才讓孩子變得如此無能,遇到問題沒有辦法自己解決,隻會退縮回來求助。“如果讓我重來,我一定不會再溺愛孩子了。”她後悔地對朋友說,“可惜,世間沒有後悔藥。”

在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發現,那些從小被父母寵慣了的孩子因為體會不到父母的艱辛,不理解父母的不易,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以致他們不懂事、不聽話,經常惹父母生氣、讓父母操心。仔細分析這些孩子,他們從小就被父母過分的愛包圍著,父母不忍心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什麽事情都不舍得讓他自己去做,有的甚至連自己應該做的事也由父母代勞,隻要孩子一提出要求,父母總會盡力地去滿足,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父母也恨不得爬上去摘,否則,會覺得愧對孩子。有時,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總是一味地寬容和原諒,不正確地指導,就連跟別人吵了架,父母都會去找別人算賬,為自己的孩子“討回公道”,卻從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什麽錯。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裏,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看,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還有獎賞。”

惠施和莊子都高興地領受了,並種在地裏。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的葫蘆就種在不遠的地方,但他從不施肥、除草,隻是偶爾來看看,見沒有什麽異常,就自顧做別的事去了。

過不多久,沒想到,惠施的葫蘆苗競一棵一棵地相繼死去,最後,一棵也沒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說的那樣,結的葫蘆都很大。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來請教莊子:“先生,為什麽我那麽用心地栽培,苗卻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麽好呢?”

莊子笑著答道:“你錯了,其實我也是在用心管理的,隻不過與你的方法不同罷了。”

“那你用的是什麽方法呢?”

“自然之法呀!你沒見我有時候也要去地裏轉轉嘛!我是去看看葫蘆苗在地裏是不是快樂,如果它們都很快樂,我當然就不用去管它們啦。而你卻不管它們的感受,拚命地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啊?”

“這麽說來,還是我害了它們?”

“就是啊!你用心是好的,可是你不用自然之法,怎麽可能得到自然萬物的擁戴呢?”

惠施恍然大悟。

孩子是終究要出海的船,父母隻是暫時的避風港。出海的船必然要經曆風浪,會遇到許多暗礁……這期間需要孩子勇敢地去麵對,去承擔,父母是無法替代的。

同樣,鎖在籠中的鳥飛入林中便會餓死,因為它們養尊處優慣了,以致失去了獵食的能力。它們習慣了依靠人類的喂養,即使林中有食也不知如何去獲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家長既然愛孩子,何不放飛孩子,讓他們稚嫩的翅膀接受鍛煉,去適應這個社會呢?

開封大學人文學院曾對492名孩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有以下危害:

第一,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由於家長不讓孩子自己做任何事情,有些獨生子女已快上學了,還不能自己穿衣、洗臉。這些孩子膽小、依賴性強、適應能力差,同時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第二,養成“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由於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所以,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因此,使孩子變得利己,不關心別人,缺乏集體觀念和共同責任感,不懂得友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人很容易成為沒有社會道德的人。

第三,不知勤儉,卻愛挑剔。花錢如流水的“闊少爺”作風,也是家長從小溺愛的惡果。這嚴重影響了孩子健康成長。

由此看來,家長必須要懂得“溺愛猛於虎”的道理,規範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到愛有分寸,嚴慈有度,愛而不縱,嚴而不苛。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