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這些阻礙獨立的行為

現在,許多家庭都害“四二一綜合征”,即四個老人一對父母共愛一個孩子,溺愛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盡管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經常提醒,專家、學者一再忠告人們不要溺愛孩子,否則會成為孩子獨立自主的絆腳石,但問題並沒有較好解決,溺愛仍然普遍存在。原因何在呢?根本原因在於家長沒有真正懂得什麽是溺愛,分不清真愛和溺愛的界線,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

研究人員在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調查研究中總結出10種普遍存在的阻礙孩子獨立的行為,供家長參照,以便更好地教育與指導孩子。

第一種:給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享受特殊照顧:好吃的食品歸他一人享用;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的生日卻大操大辦;家長經常給孩子買新玩具、新衣服,等等。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又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對策:應當把孩子視為家庭的普通一員,家裏的一切都是大家分享的,即使隻有一個蘋果,也不要讓他一個人吃,最好大家分著吃。平時,要教育孩子照顧老人、病人,鼓勵孩子“克己利人”、“愛人為樂”。

第二種:過分注意孩子

一家人時刻看著他,關照他,陪伴他,議論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家裏人也都圍著他轉。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因此變得十分嬌氣、驕傲自滿、沒有禮貌、任性,一天到晚不得安靜,有甚者,有客來訪也會鬧得無法談話。

對策:家長不應過分注意孩子,有時隻需偷偷關照、關注即可。客人來了,不宜對孩子過分熱情,不要把孩子當中心話題。在客人來之前,家長要教育孩子:客人來了必須有禮貌,不要吵鬧,專心做自己的事。

第三種:生活懶散

家長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無秩序,玩耍學習沒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看電視或上網到深夜等。這樣長大的孩子缺乏上進心、好奇心,不能安靜專注,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對策:家長應嚴格要求孩子規律生活。具體做到:

(1)父母要以身示範,培養孩子起早鍛煉的習慣;

(2)培養孩子動靜有序的生活習慣;

(3)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第四種:不敢嚴格要求孩子

有的家長哄著求著孩子吃飯、睡覺;來了客人,全家圍著勸他稱呼人;孩子病了,要說許多好話哄他吃藥、打針等。如同一群唯命是從的大臣,簇擁著一個愚蠢的國王。

對策:家長在孩子麵前永遠不要有祈求、央求的態度。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應當是嚴肅認真的;神情應當是堅定和充滿信心的;方法應當是孩子做好了要給予讚揚和鼓勵,孩子不聽話就應嚴肅批評。因為無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第五種:不讓孩子勞動

在談到孩子勞動問題時,有的家長竟說:“我疼都疼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還有的說:“叫他做事還不值麻煩錢呢,還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很多四五歲的孩子還要喂飯,自己還不會穿鞋、穿衣服,上小學甚至讀中學的孩子還不懂做一點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凡此種種,將會使我們的身邊可能失去一個勤勞、善良、自信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對策:家長要教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還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創造勞動的愉快氣氛,並常與孩子一起快樂做事。

第六種:在孩子的病痛麵前大驚小怪

孩子原本是不知道什麽叫“怕”,可是,現實中為什麽那麽多孩子膽小愛哭呢?那往往是家長們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家長總是首先表現出驚慌失措,如此一來,即使摔著不哭的孩子也會跟著大哭起來。比如那些生病發燒卻在繼續玩耍的孩子,在父母消極的神情下,就會喊這裏疼那裏不舒服,嬌得不讓父母離開半步。

對策:父母在孩子病痛、困難麵前切不要驚慌,即使孩子病重而心裏焦急,也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在痛苦和困難中家長越坦然,孩子越勇敢,越能遭應環境,經受磨難。

第七種:一切包辦代替

不少家長將孩子視為“小皇帝”、“小皇後”,寵愛有加,嬌慣無比,甘做他們的保姆、奴隸,生活上包攬一切,學業上越俎代庖。上海、天津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表明: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學習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甚至有的上小學的孩子還要父母摟抱著睡,偎依著坐。其結果導致孩子缺乏愛心,喪失自信,形成依賴、懶散和懦弱的不良個性。

對策:父母應鼓勵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二三歲的孩子可讓他自己穿鞋、穿衣服等,四五歲的孩子可讓他整理玩具、學習用品、打掃衛生,洗衣服、洗碗、做飯等。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和自立能力,又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第八種:害怕孩子哭鬧

由於父母過於遷就依從孩子,導致孩子一不順心時就以哭鬧、不吃飯等相要挾。這時,溺愛孩子的父母就隻好選擇哄騙、投降、依從,甚至還容忍孩子打罵自己。

對策: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而打罵父母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哭鬧麵前要保持平靜,若無其事,說清道理,決不遷就。不要一哭鬧就依從孩子,也不要打罵和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有時要善於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時要平靜地勸說,有時給予冷淡,冷淡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第九種:袒護孩子

有時爸爸管教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有時父母管教孩子,爺爺奶奶出來說話:“你們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儼然就像《紅樓夢》裏的賈政、賈母管寶玉一樣,其結果不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對策:隻有一家人有統一的認識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當一位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家中其他家長都應流露支持的態度,要配合默契,不讓孩子發現內部的分歧,即使某個家長教育不當,也不宜立即幹預,而要在事後統一思想、統一方法,這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第十種:輕易滿足孩子物質要求

很多家長都抱著“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想法,孩子要什麽就給買什麽,尤其一些工作忙的家長,總是習慣用物質來表達或彌補對孩子的愛。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不良性格,並且缺乏對理想的追求,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對策:對孩子的物質要求不應當滿足的決不給予滿足;應當滿足的一般也不要馬上滿足,讓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訴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目標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東西,需要學會等待、忍耐、克服種種困難和努力爭取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