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原理:讓給與取形成良性循環

互惠原理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發生大地震,為了幫助墨西哥地震中的受難者,當時並不富裕的埃塞俄比亞紅十字會向墨西哥捐出了5000萬美元。這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後經證實,1935年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衛國戰爭時,墨西哥曾給埃塞俄比亞提供過巨大的幫助。

美國康乃爾大學雷根教授曾主持過一個實驗:實驗對象被邀請參加所謂“藝術欣賞”,與另一個人(雷根教授的助手,我們稱其為喬,實驗對象不知情)一起給一些畫評分。實驗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喬在評分休息期間,出去幾分鍾,買了兩瓶可樂,給了實驗對象一瓶,並告訴他說:“我去買可樂,順便給你帶了一瓶。”當時可樂是10美分一瓶;其二,喬在休息出去後,並沒有給實驗對象帶任何東西。當評分結束後,喬請試驗對象幫他一個忙,說他目前正在賣彩票,如果他賣的彩票數目是最多的,他就會得到50美元的獎金,彩票是25美分每張。實驗的目的是比較在兩種情況下喬賣掉彩票的數目。結果是,第一種贈可樂的情況下賣掉的彩票數是第二種情況的2倍。

以上兩個例子中,顯著的共性是一方給予了另一方恩惠,而另一方做出了積極的回報。所謂互惠原理,概括起來說就是一種行為應該用另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其關鍵是一方的行為造成了另一方的負債感,另一方會運用類似的行為來消除負債感。一個人如果接受了人家的恩惠卻不回報,在社會中是非常不受歡迎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能力有限不能回報,也不能完全得到大家的諒解,一般來說,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

在生活中,互惠原理還表現為,人們經常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即行為孕育同樣的行為,友善孕育同樣的友善,付出也會孕育同樣的付出。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因為,當人們給予他人好處後,他人心中會有負債感,並且希望能夠通過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還這份人情。所以,有時候適當吃小虧的人,往往能夠獲得長遠的利益。

小明是一個用心經營服裝店的店主,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他將自己的一家小店擴展出五家分店,迅速成為當地服裝行業的龍頭。他做服裝生意秉承兩個原則:一是“以量製價,物美價廉”;二是有著一套較好的互惠模式。如客人A在商店購買到物美價廉的貨物後,如果能夠介紹客人B購買貨物,那麽客人A將會得到一張打折卡,客人B介紹客人C,客人B也會得到打折卡,循序漸進地進行,在商店獲得利潤的同時,客人也會因得到商店給予的利益,激發介紹朋友的欲望,從而促進商店的消費。

小明這種看似吃虧的促銷方式,其實巧妙地運用了心理學中的互惠原則:把實惠送給顧客,同時使顧客自發地為自己介紹客戶。

互惠原理的威力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或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

這個使我們產生負債感的恩惠並不一定是我們主動要求的,它完全可以是強加到我們頭上的。而即使這個好處是不請自來的,這種負債的感覺還是照樣存在。

我們接受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製權交到了別人的手裏。

所以很多時候,會產生這樣一種不對稱,所有真正的選擇都在主動施予恩惠的人手裏:他選擇了最初的恩惠,他也選擇了恩惠被回報的方式。

郭峰是一家外企的白領,有著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他愛上了和他同一個學校畢業的林曼,為了追求林曼,送花、請吃飯、出去遊玩……幾乎一切追女孩子的辦法都用上了,但仍然沒有打動林曼的芳心。後來,郭峰了解到林曼是一個孝順的女孩,生活中很多事情她都會征求媽媽的建議。於是,郭峰借著坐車讓座的機會,認識了林曼的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熟悉後,郭峰經常替林曼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時還會買些好吃的東西送給老人家,李媽媽對郭峰很喜歡。當老人得知他沒有女朋友後,有意地提到自己的女兒,還說要介紹他們認識。結果,郭峰成功地追求到了林曼。

也許有人認為郭峰的做法是別有用心,但是我們無法否認郭峰的方法很有效果。他巧妙而靈活地借助心理學中的互惠原則,為自己贏得了愛情。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個成功者。世界就是這樣,隻有你先施恩於人,別人才可能給你回報。施恩會讓對方對你產生負債感,在負債心理的影響下,對方會心甘情願地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

為什麽互惠原理有如此威力?關鍵就在於那種令人難以忍受的負債感。由於互惠原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種負債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副迫不及待要卸下的重擔。一旦受惠於人,就如同芒刺在身,渾身都不自在。而我們之所以會痛痛快快地給出比我們所收到的多得多的一切,就是為了盡快使自己從這樣的心理重壓下獲得解放。

互惠原理這個根深蒂固的社會規則對個人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利用它來達到你的目的,當然你也會成為別人的目的,如果這個目的是別人需要的也是你需要的,那麽互惠就成為一種良性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