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裝恰到好處是關鍵

曾經有人說:如果一個人是一本書,那麽這個人的穿著便是書的封麵。一本書若有設計良好的封麵,可以吸引讀者產生拿起並閱讀的欲望;同理,一個穿著有魅力的人,也會吸引其他人與之交往,進而有助於個人的成功。

現代社會中,個人的著裝已經成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內在修養及氣質的集中體現。即使是名人也離不開這個規律。

居裏夫人這位法國科學研究院的高級女院士,是一位把獎章當玩具給孩子玩的女科學家,同時她也是一位日常不修邊幅的女性,她認為搞她們這一行的形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

有一天居裏夫人應邀參加一場新聞發布會,是關於她們的研究在最近取得重大突破的事。

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實驗裏,把參加發布會的事給忘了,後來還是發布會組委會的電話使她想起了這件事。

她趕緊去參加發布會,根本沒有顧及自我形象。可在她趕到了新聞發布會的大門口時,被保安攔住了。對方把她當成是流浪者,不管她怎麽說都不讓她進去。

居裏夫人焦急萬分,她不顧一分地大喊起來,這才把裏麵的組織者引了出來。

居裏夫人連忙做了自我介紹,說她是來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博士。得到會議組織者的確認後,居裏夫人才得以進入會場。這時新聞發布會已經開始了。輪到居裏夫人作報告時,她拿起麥克風大聲介紹起她們那個課題的研究情況來。聽眾見到一個蓬頭散發、穿著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為有好戲看了。頓時上上下下一片混亂。

大會主席看到主角來了,忙做了介紹,台下才慢慢地安靜下來。

居裏夫人也不多說,繼續講她們的工作進展,可她發現下麵的每一個人都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她,她並沒在意。

說著說著,不知誰在下麵咕噥了一句,頓時引起一陣哄笑。居裏夫人還以為自己哪裏說錯了,停了一下,又接著往下說,不知誰又說了一句什麽,台下笑得更歡了。

居裏夫人環顧四周,發現大家都看她有點像在動物園裏欣賞大猩猩。居裏夫人這才明白事情出現在自己身上。低頭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臉羞得通紅,不好意思地把頭轉了過去,她終於明白了。她的頭發沒有整理,亂得像個雞窩,白衣服又髒又破。

發布會一結束,居裏夫人就急急趕車回實驗室了,甚至連晚宴都沒參加。

無獨有偶,北京一家大報的一名記者下鄉采訪,為了減少當地政府的麻煩,她先坐公交車然後步行到目的地,沒有人陪同。誰料雨後道路泥濘,等走到目的地時已是狼狽不堪。鄉村幹部目睹這位女記者褲筒兒泥點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慘相”,任憑她拿出記者證怎樣說明自己的身份也不肯相信,弄得這位記者哭笑不得,最後記者當著他們的麵給報社打了個電話,證實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轉了尷尬的局麵。

不要以為穿什麽無所謂,怎麽穿也無所謂,服裝發展到了現在,可以說是一種無聲的交際語言,它能告訴人們你的品味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樣等。所以年輕人在提升自己的魅力時,一定要把穿著高度重視起來。

不恰當的衣著會引起人們的反感,給人留下相當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師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講台,肯定不會受到學生的尊敬,即使課講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難以改變這一狀況。另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觀得體的衣著,往往首先給人以悅目的感受,讓人產生與他繼續交往的願望。“先敬羅衣後敬人”這一古語雖說從道德上講有所欠缺,但它畢竟是一個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的社會觀念。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對方要了解你的“內在本質”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而體現一個人的個性的衣著卻讓人一目了然,留下一個直觀的印象。

恰當的著裝,並不是說一定要穿上價錢昂貴的衣服,有時正好相反,一味追求華麗富貴,反而給人以庸俗的印象,關鍵是要整潔大方,能體現人的內在素質。現在有許多公司對所屬雇員的著裝都有“規定”,而它並不是說要穿得怎麽好看或衣料質地的好壞,關鍵是要符合審美的要求。

服飾要做到兩和諧。一是服飾與人的身體、相貌、年齡、性格等因素和諧,另一是服飾與時間、氣候、場合、職業等的和諧。

恰當的穿著真的能改變人,使人變得較為英俊、瀟灑,或亮麗動人。但是隻有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強調自己、裝扮自己,通過“著裝設計”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創造“自我”的風格。

如果你家裏有一麵穿衣鏡,請你現在就走到鏡子前。不要整理頭發,不要換衣服,也不要任何裝飾,就這樣走過去,邋遢就邋遢吧!把自己當作別人,好好地瞧瞧鏡中的“他”:由頭到腳不能放鬆,也不必過於苛求,自己看到的是什麽樣子的人?

還有,不要把眼睛對準某一點,不用管單一的胸圍、腰圍、臀圍以及手或腳怎麽樣,隻要看整體的感覺就夠了,就好像別人看你那樣看看自己,也許你會發現——鏡中的這名男士年齡20多歲,五官端正,但衣著不雅;舉止雖不像電影明星,但也很夠味道。

你會發現的缺陷其實很容易掩飾,你需要為新形象描繪一張藍圖。隻有用這種心情來改善自己,你獨特的氣質風味才能慢慢地培養出來。

限於篇幅,我們對穿著的細節不再作深入的講解,各位讀者可以在很多渠道來獲取這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