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禮而後問世

俗話說:“先學禮而後問世。”學些什麽禮呢?彬彬有禮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沒有人生下來就懂禮,家庭、學校、社會,逐漸教導我們成為一個具有彬彬風度的人。但是,一個人每做一件事,如果都有一套刻板的禮儀在縛手縛腳豈不煩瑣極了?

事實並不盡然,因為,有許多禮儀事實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我們早已感覺不到它的約束。另外,關於人情往來、社交活動……等較特殊的禮節,隻要我們基於尊重、體諒別人的心情,也都是不難做到的。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因此,當別人尊重你,你會感到快樂;當別人輕視你,你又會覺得氣惱。不管在任何時代,這種導致人與人相處的關係始終不變,這是人類的通性。而促使這種關係相處圓滿的最好方法,就是禮貌。它代表尊敬、尊重、親切、體諒等意義,同時,也表現出個人的修養。

禮貌的外在表現是禮節。中國人的民族性較西方人含蓄,因此,特別講究禮節。由於太重視繁文縟節,以至於有些人對“禮”的認識發生偏差,他們以為隻有對長輩、上司,或想討好對方時才講禮節,對晚輩或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可馬虎。

甚至還有人認為,禮節隻是社交上的一種手段,並沒有其他價值。如果以這些態度來評斷禮節,豈不是使人際關係變成“錢貨兩結”的交易關係,和做生意又有什麽兩樣?難道,“禮”真的隻是人際關係中的虛假行為嗎?

現代心理學指出,“自尊是維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見每個人要維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要有活得“理直氣壯”的感覺,也就是處處受人尊重,才能進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尊重、體諒等“禮”節,絕不是規章條文,也不是虛假問候,而是發自內心最基本也最真誠的行為。

所以,禮,絕不能,也絕不是隻講求形式的,要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一定要從對別人的關心出發,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貫徹關心朋友、關愛朋友的精神,在社交場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實有禮的態度與人交往和溝通。

學習禮節雖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做到時時保持彬彬有禮的態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禮節並不隻是“鞠躬如也”就可涵蓋的,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個人的修養道德。有人說:“要學習禮節,最好是從公共場合待人接物做起。”這話非常恰當,隻要平常多留心人們交往時的各種行為,就不難學習到許多待人接物的說法。

彬彬有禮的風度,不但能成為你最高貴的“飾物”,同時還能給你帶來更大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願意走進你,了解你,傾聽你,跟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