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做為終生奉行不渝的法則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裏的恕是凡事替別人著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句話可視作做人的基本修養。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夜裏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麽為什麽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便將此事報告楚國邊縣的縣令。縣令聽後感到十分的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處理問題。這樣可以造成一種重大局、尚信義,不計前嫌、不報私仇的氛圍,以及雙方寬廣而又仁愛的胸懷。降至日常生活的處理,又何嚐不是這樣?因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供給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則往往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反求諸己,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會生羞惡之心而知義,辭讓之心而知禮,是非之心而知恥。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無顧忌地損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惱轉嫁到旁人身上。以這種方式做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人罵到哪裏,真正是既損人又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