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方圓之道

中國人傳統的處世之道,就凝聚在一枚小小的古銅錢中——外麵圓圓的,中間卻是棱角分明的方孔。其寓示著“外圓內方”的做人道理:外圓可減少阻力,便於流通提攜;內方可一線貫通,秩序井然。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外人所左右;“圓”,圓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個人做人做事講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後,或者該前則前,該後則後,能夠認清時務,使自己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仕途,還是交友、情愛、謀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這樣才能無往不利。

去過廟裏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勒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麽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財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分厘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以後,廟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韋陀身上,體現的是做人的“方”;彌勒佛則是“圓”的代表。很顯然,無論是方或是圓,都沒有方圓合一來的好。

在現實生活中,有在學校時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有在學校時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的。為什麽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關係、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十分讚賞“外圓內方”的做人原則。他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黃老先生的話,實際上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取象於錢”則是以古代銅錢為形象比喻,啟發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真可謂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同樣,動為方,靜為圓;剛為方,柔為圓。以不變應萬變是方,以萬變應不變是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這方圓之中,而方圓也是曆史和哲學的辯證。

大學者紀曉嵐身處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亂的過渡時期,以天縱之聰明,在複雜多變的官場中,隨機應變,方圓相濟,上得天道,下媚黎民,生前顯赫,死後留芳。他傳奇般的成功就在於他巧妙地將方和圓有機地結合起來。達成了天理與人欲、品德與才華、生活與事業、為學為官等一係列看似對立的事物之間的高度統一。從方圓的角度來看待紀曉嵐的為人處世之道,可以發現:就人際交往而言,紀曉嵐認為,一個人與最要好的朋友之間,也有對立麵;與最仇恨的敵人之間,也有依賴麵。處理好人際關係,主要就是根據彼此依賴麵大還是對立麵大,巧妙地把握方與圓的轉化。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紀曉嵐在處理自己與皇帝的關係時,也充分地運用了方圓之道。一天,紀曉嵐陪同乾隆皇帝遊大佛寺。君臣二人來到天王殿,但見殿內正中一尊大肚彌勒佛,坦胸露腹,正在看著他們憨笑。乾隆問:“此佛為何見朕笑?”紀曉嵐從容答道:“此乃佛見佛笑。”乾隆問:“此話怎講?”紀曉嵐道:“聖上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之活佛,今朝又來佛殿禮佛,所以說是佛見佛笑。”乾隆暗暗讚許,轉身欲走,忽見大肚彌勒佛正對紀曉嵐笑,回身又問:“那佛也看卿笑,又是為何?”紀曉嵐說:“聖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真正的“方圓”之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威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之人能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不驚。真正的“方圓”之人,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之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外圓內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貌似糊塗的智慧,有形如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麵看是錯的對……

總之,方外有圓,圓內有方,外圓內方,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