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說話當成負擔
“我總是不敢在眾多人麵前說話,那樣的話,我會麵紅耳赤、心跳加快,腦子裏一片空白,說話哼哼唧唧、顛三倒四,老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麽。”很多人坦然承認自己害怕當眾說話,而且為此感到苦惱。英國曆史上有位名為狄斯瑞的首相曾說:“我寧願率領一隊騎兵去衝鋒陷陣,也不願在下院做一次演講。”
大多數人都害怕當眾講話,即使是職業演說家都不會例外。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出現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蕭伯納以幽默的演講才能聞名於世。然而,人們最多的是看到他的輝煌,很少有人知道,他20歲初到倫敦的時候,卻羞於見人,膽子很小。遇上有人請他去做客,他總是會在人家門前忐忑不安地徘徊許久,而不敢直接去敲門。一次,朋友邀請他去參加一個學術辯論會。在現場,他慢慢地站起身,緊張極了,然後開始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當眾演講。演講完之後,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譏笑。會後,他感覺自己充當了一次十足的傻瓜,蒙受了奇恥大辱。為了雪洗這個恥辱,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他每周都要當眾演說一次,人們在市場、教堂、學校、公園、碼頭,甚至在擠滿三四千聽眾的大廳或者是隻有寥寥數人的地下室裏,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聽見他的慷慨陳詞。有人曾做過一個統計,在短短十二年的時間裏,蕭伯納的演講竟然達到了1000多次。
正像蕭伯納的第一次演講一樣,害怕當眾講話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許多大演說家的第一次講演也並非都那樣盡如人意,有的甚至還曾出現過非常難堪的場麵。國際公認的傑出女活動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講的時候就出現過這樣的狀況。雖然在演講前她已經做了細致充分的準備,可是一上台,緊張得把要講的話全部忘掉了,大腦一片空白。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初次登台演說時,緊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麽,隻是聽到場下一名聽眾說到:“她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在哄堂大笑中,她的講話結束了,然後窘迫地走下了講台。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他自己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說的時候,嘴裏仿佛塞滿了棉花,脈搏跳動快得像在爭奪賽跑的獎杯。英國政治家路易·喬治說,自己第一次試著公開演說的時候,舌頭抵在嘴的上膛,竟然一個字都無法說出來。美國前總統福特剛剛踏人政壇的時候,講話也結結巴巴,讓人聽著很不舒服。這樣的人實在是多得數不過來。然而他們在經過了第一次窘迫後逐漸地成長了起來,他們在戰勝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開始變得能言善辯,沉著機智,最後成為舉世聞名的演說家。
其實,當一個人害怕當眾講話的時候,往往認為隻有自己怯場,而別人並不怯場,因此就總在想:“為什麽隻有我一個人這樣呢?”其實,這並非是某個人特有的現象,而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現象,隻不過別人對於怯場的現象不太注意罷了。
人們往往會被一些瀟灑大方、談吐自如的節目主持人所折服,被一些口若懸河、音色優美的播音員所傾倒。其實,他們並非天生如此。他們一樣有怯場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害怕當眾講話的情況,因此,害怕當眾講話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在任何場合都氣色安定、談吐自如,那才似乎有些異常。所以不要把說話當成負擔,要敢於說話,要勇於在大眾麵前鍛煉自己的講演能力,隻有如此,才會練就好口才,才能成就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