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羊群效應

為什麽叫“羊群”而不是“狼群”或其他什麽群呢?

這是因為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頭羊動起來,其他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有人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

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之後,那人將那根棍子偷偷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存在了。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有一個“電梯心理實驗",實驗人員記錄了這麽幾個片段。

片段一:電梯門打開,一個紳士模樣的人(對實驗不知情)麵朝電梯門站著。實驗人員男甲和女甲前後進入電梯,背朝電梯門站著。正當紳士感覺到有點奇怪時,實驗人員男乙又進來了,他進來後毫不猶豫地背朝電梯門站著。麵對電梯門方向站著的紳士,摸摸鼻子,摸摸額頭,眼睛滴溜溜地轉了幾下之後,終於作出決定:背朝電梯門站著。

片段二:同樣的方式,三個實驗人員的一致行動,令一個中年白領男也轉過了身子,背朝電梯門站著。

片段三:實驗人員增加到三男一女,這時,這四人不僅可以通過一致行動讓不知情的男青年一會兒背朝電梯門,一會兒麵向電梯側麵。更神奇的是,三個男性實驗人員一會兒取下帽子,一會兒戴上,不知情的男青年也跟著將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戴上。

我們都知道,坐電梯一般都習慣麵對電梯口。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在三個人麵前那麽不堪一擊。而當影響者增加到四個時,被影響者戴帽子的行為也變得不由自主了。

職場上的“羊群行為”比比皆是。這些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在哪裏,隻是盲目地隨大流。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熱門”的職業不一定適合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

此外,生活中的羊群效應也是數不勝數。街頭巷尾隻要有一圈人圍觀,馬上就是兩圈三圈人——管他們在圍觀什麽。如果你做一個類似於“電梯心理實驗”的實驗,找一群人圍觀一棵平常的樹或什麽的,保證圍觀人數劇增。就是那些地攤騙子,也懂得利用羊群效應,一個農民打扮的人在賣“剛挖出來”的假古董,也曉得找一些同夥假裝圍觀、討價還價。那些利用撲克牌、象棋或繩索小魔術的騙子,圍觀參與的多半都是同夥。這些偽裝的“羊群”,在引誘那些不知情的“羊”入局。

創業也是如此,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麽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業,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係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