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苦成就人上人

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以種茶為生,全家生活頗為艱辛。小學畢業那年,15歲的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後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

1933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米店。到1954年,王永慶籌資創辦了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靠"堅持兩權徹底分離"的管理製度,他的“台塑集團"發展成為中國台灣企業的"王中之王",下轄九家公司,在美國還經營著幾家大公司。其總部資本額在1984年就達45多億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在民間企業中首屈一指。與台塑集團企業有著存亡與共關係的下遊加工廠超過1500家。在中國台灣的富豪中他雄踞首席,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中國台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家。

對於自己的成就,王永慶總是將它看作是一種勤奮、吃苦耐勞換來的成果,他常用自己的經曆勉勵子女。

對一個胸無大誌的人來說,吃苦是一種災難,這意味著他輕輕鬆鬆享受生活的願望遇到挫折。而對一個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吃苦具有難以取代的積極意義。因為吃苦能激活自己的全部潛能,完成平時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從而獲得真正的自信。

16歲那年,王永慶在嘉義縣開了一家碾米廠。那時候,中國人做生意很不容易,處處受到日本人的欺壓和排擠。

在王永慶的碾米廠附近,有一家日本人開的碾米廠,老板名叫福島正夫,已有多年辦廠經驗,實力雄厚,在當地同行中

名列第三,而且他還能享受到許多王永慶享受不到的優惠條件。在這種現實條件下,王永慶似乎根本沒有跟福島正夫競爭的能力,但是,永不服輸的王永慶卻瞄上了這個強大的對手,他決心憑自己的努力跟福島正夫一較高下。

福島正夫的碾米廠每天下午6點下班,王永慶卻將下班時間推遲至晚上10點,多幹幾個小時,就可多賺幾個小時的錢。碾米廠的活又髒又累,福島正夫每天都要花3分錢去澡堂洗一個熱水澡;王永慶卻仗著年輕體壯,天天洗冷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認為,每天省下3分錢,等於比福島正夫多賺3分錢。

王永慶苦省苦做,生意很快超過了福島正夫,在嘉義的26家碾米廠中位居第三,將福島正夫擠到了第四。在日本統治時代,一個年齡不到20歲的中國小夥子能取得如此成就,十分難得,他因此聲名大噪,成為當地的頭麵人物。這一成功,激勵了他成大事創大業的勃勃雄心,也為日後的事業騰飛奠定了物質基礎。

王永慶用他成功的軌跡表明,苦難是成功的起點。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旅程中,如同翻越崇山峻嶺,時而風吹雨打,困頓難行;時而雨過天晴,鳥語花香。當苦難當道時,有的人自怨自艾,意誌消沉,從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則不屈不撓,與困難作鬥爭,他們才是生活的強者。

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強者視它為墊腳石,視它為一筆財富,他們的成績是優秀;弱者視苦難為絆腳石、萬丈深淵,被它壓垮,他們的成績是不及格。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苦難是人生的沃土,是磨煉意誌的試金石。不經三九苦寒,哪來傲雪梅香;沒有曹雪芹曆經滄桑的磨難,哪裏會有《紅樓夢》;司馬遷不忍受宮刑和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就不會有舉世不朽的《史記》;沒有苦難,就沒有激勵幾代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苦難從古至今都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勇者在苦難麵前永遠都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

正如沒有經曆富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一樣,沒有經曆窮苦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人生。但是,如果一個人好逸惡勞,不思進取,自甘貧窮,不為自己的麵包而奮鬥,那麽他也會像那些紈絝子弟一樣,最終消耗掉一生。隻有像森林中的橡樹那樣,敢於和狂風暴雨作鬥爭,才能讓風雨助益自己的成長,最終挺拔於森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