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尺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種競爭氛圍下,愈來愈多的家長感覺到了教育孩子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因為家長無法改變現行的教育製度,就隻得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拚命地給孩子施壓。為了培養出一個競爭型的未來人才,家長們請家教,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培訓班。以為隻有“順大流”、"隨大潮”,孩子將來才能不落後於人,才能夠成才。

這種成才觀讓很多家長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失去了平衡。大多數家長把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一個孩子隻要學習成績好,無論他的人文情懷多麽淡薄,心理空間多麽狹窄,精神世界多麽蒼白,動手能力多麽差勁,創新意識甚至為零,都會成為令家長驕傲、令他人羨慕的對象。而孩子一旦成績不好,家長就憂心如焚,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沒有出息,不能成才,於是對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更為嚴苛。如此一來,孩子苦不堪言,家長吃力不討好。被迫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沒有像家長們希望的那樣成為所謂的“競爭人才”,還變得厭學、不負責任、逃避生活……結果得不償失。

故事一:

葉娜娜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是班裏的學習委員,酷愛學習,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嚴,葉娜娜必須每科都得考98分以上,少於98分就會挨批評。

有一次,葉娜娜的語文隻考了95分,雖然在班裏名列前茅,但媽媽仍不滿意,嚴厲地批評了她,說她不認真,如果認真地話,不應該隻考95分。

父母的嚴厲讓娜娜的心理壓力很大,她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績,在學習絲毫不敢怠慢,一旦有哪位同學考得比她好,她就會恐慌、嫉妒。漸漸地,她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另一方麵,隨著學習成績的下降,她的嫉妒心也變得越來越強,有時候甚至暗暗咒罵考試比她好的同學。

故事二:

葉鬆從小就是鄰裏孩子的榜樣。他在班裏各科成績都得第一,人也很懂事、乖巧。因此,老師特別喜歡他,家長也引以為豪。

葉鬆的變化是在初中以後。

經過自身的努力,葉鬆終於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這所中學尖子生多,加之課業繁重,葉鬆慢慢覺得有些吃力了!

第一次月考,他居然排到了班級的第11名,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當然,這個班上的孩子全是尖子生,葉鬆能考出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可葉鬆自尊心強,受不了這個打擊,也不懂得分析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小學的不同。因此,他一下子蒙了。

回到家裏一說,爸爸媽媽也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了,狠狠地批評了他,這讓葉鬆覺得更加難過。

後來的幾次考試,雖然葉鬆都很努力,但還是沒能像小學那樣衝到第一。慢慢地,他有些失望了,對學習也失去了信心!

如果以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有出息的話,那麽,娜娜和葉鬆無疑就是家長眼中爭氣、有出息的孩子。可就是因為家長過分看重成績,讓孩子沒能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缺乏承受失敗與挫折的能力,以致最後那點依靠成績和名次建立起來的自豪感分崩離析了,不是變得性格扭曲,就是從此一蹶不振。這都是家長過分看重成績造成的悲劇。

事實上,孩子的學習成績隻是他們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考核的一個標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掌握知識的狀況,但它絕對不能和成才畫等號。一個孩子今後能不能成才,並不在於現在孩子在課堂上回答了多少問題,考試成績是否名列前三名,是否擅長很多種技能;而在於他是否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否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有強大的抗挫折和抗壓能力,性格是否樂觀幽默,是否有親和力等。相對於成績才是“硬道理”來說,後麵的幾個方麵更重要。

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應該是品德、健康和才能三位一體的人。不重視身心健康,孩子可能成為廢品;不重視智育,孩子可能成為次品;不重視德育,孩子可能成為危險品。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綜合教育,要培養的也應該是綜合性的人才。這種綜合性的人才應具備以下特點:

●他(她)是一個人格健全、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鬥誌的孩子。

●他(她)能夠自己處理遇到的任何事情,而不會總是寄希望於別人。

●他(她)有很強的感受力,熱愛生活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

●他(她)有同情心,能體諒別人。

●他(她)耐挫折能力強,有上進心,有責任心,熱忱。

●他(她)有自信心,自我意識強。

●他(她)有判斷能力,不會盲目地和別人攀比。

●他(她)懂得自己在做什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並不一定學習成績優秀。

●他(她)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獨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態。

總之,家長應該多角度地看待孩子的成才問題。因為"人才"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樹都有它們各自的姿態,如果我們非要說哪一種姿態才是“最美”“最佳”的,那顯然不合時宜。

因此,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並不突出,不能考到班級前三名,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因此否認孩子潛在的"能力",也不要認為孩子將來就沒有出息。應該多了解、多觀察孩子在哪一方麵有著突出的“潛能”,如果孩子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並且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身心,那麽,他就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