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一注意一成功

有一笑話,講的是張三開著車在鄉間的小路上奔馳著,他一邊抽著煙,一邊哼著小曲兒,好不自在。這時,迎麵開來一輛貨車,貨車司機搖下窗戶衝著他大聲喊:“豬,豬……”張三無緣無故挨了“罵”,一時怒火攻心,回罵道:“你才是豬。”不料,等他回過神來,迎頭就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故事中的張三,之所以發生“撞豬”的事故,與他開車不專心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不專心,所以沒有注意到迎麵走來的豬,在這種情況下,發生車仰人翻的事故並不稀奇。在生活中,因為不專心,導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事件並不鮮見。

案例一:

馬明一邊走路一邊想著NBA球賽,想到精彩的地方,他忍不住手舞足蹈起來,這時候,一輛自行車從他旁邊斜穿而過,騎車的人回頭狠狠地罵了一句:“你找死呀!都紅燈了還過馬路!”馬明這才吃驚地發現:什麽時候自己已經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央了。他暗自慶幸:好險哪!

案例二:

曉棟在桌屜裏找練習本,他的桌屜裏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擦過鼻涕的紙巾、舊報刊、各種顏色的蠟筆、折得麵目全非的課本……可怎麽找也找不著練習本。老師走到他身邊,他渾然不覺,等到老師喊他名字時,他才反應過來,驚訝地說:“您叫我?”班上的同學哄堂大笑起來,原來,老師在講台上已經叫了他三遍了。

老師問他找什麽,他說找練習本,老師探頭一看,練習本就在曉棟的眼皮底下!曉棟又是一驚:“呀!怎麽老半天沒找著,原來就在這啊!”實際上,曉棟一邊在找練習本,一邊在想網遊升級的事情呢!

一個人隻有有意識地參與並集中於一定對象,他的感官——眼睛和耳朵才會指向這個事物,才能聽明白、看清楚。反之,如果這個人的意識,即心思不在這個事物上麵,也就是不專心,那麽,他的眼睛和耳朵也就不可能指向這個事物,從而出現“目中無物、耳中無聲”的現象。案例一中的馬明之所以連自己已經走到十字路口,且已經走到路中央還渾然不知,是因為他的心思沒有放在走路這件事情上,他想的是NBA球賽,所以,才沒有注意到路況。而案例二中的曉棟更是沒有專心聽課、用心找練習本,因此,練習本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他都沒發現,老師在講台前叫了他三遍他也沒有聽到……

一個人從看某一件東西(場景)到記住的過程包括幾步:看見一看全(範圍)一看清楚(細節)一看明白(理解)一記住。

同樣,一個人聽某一聲音(場景)到記住的過程也大致包括幾步:聽見一聽全(範圍)一聽清楚(細微)一聽明白(理解)一記住。

這兩種過程中,任何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影響最後的效果,有意識的參與,即將意識(心思)集中到某件事情上,才可能有注意,有發現。

19世紀最偉大的德國數學家高斯,從小就非常勤奮。為了省錢,高斯家晚上是不點燈的。但是,高斯太喜歡讀書了,於是他在一個大蘿卜上挖個窩,塞進一塊油脂,插上燈芯,做成一盞小油燈。這樣他就可以在微弱的光線中繼續研究,直到深夜。

在上學期間,高斯還寫了許多“數學日記”,記錄在解題時的新發現和新解法等。有了這些堅實的知識基礎,高斯在17歲時就發現了好幾個數學定理,成了很有名的小數學家。

1795年,18歲的高斯來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學攻讀數學,很快就成為數學界的一顆新星。

有人曾問高斯:“你為什麽在數學上能有那麽多的發現?”高斯回答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專心和持久地思考數學真理,他也會有同樣的發現。”

高斯的例子告訴我們,勤奮者必定是專心的,專心者才能注意到他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才能有所發現,才懂得高效地利用時間,從而獲得成功。弗萊明的故事講述的同樣是這個道理:

1928年9月的一天,英國聖瑪利學院的細菌學講師弗萊明像往常一樣,來到實驗室工作。

在實驗室的一排排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很多玻璃器皿,上麵還分別貼著標簽寫著鏈狀球菌、大腸杆菌、葡萄狀球菌等。這些都是有毒的細菌,尤其是其中一種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葡萄的細菌,存在很廣泛,危害也非常大,病人的傷口化膿感染,就是這種細菌在“作怪”。弗萊明培養它們,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種能夠製服它們、使它們變成無毒細菌的方法。遺憾的是,他試驗了各種試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藥品。

這天,弗萊明又來到架子前,逐個檢查著培養器皿中細菌的變化情況。當他來到靠近窗戶的一隻培養器皿前時,他發現葡萄狀球菌培養器皿中的培養基長出了一團青色的黴。

這時,弗萊明的助手趕緊過來說:“這可能是被雜菌汙染了,不用它了,還是倒掉算了!”弗萊明示意助手不要倒掉培養基,接著,他仔細地觀察起這團青色的黴狀物,在觀察中,他驚奇地發現:在青色的黴菌周圍,有一圈空白的區域,原來生長的葡萄狀球菌消失了。

難道是這種青黴菌把葡萄狀球菌殺滅了嗎?想到這裏,弗萊明不禁一陣興奮,他馬上把這瓶培養基拿到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狀球菌已經全部死去,隻留下一點殘跡。

於是,弗萊明立即決定,把青黴菌放在培養基中培養。

幾天後,青黴菌明顯地繁殖起來。弗萊明開始了新的試驗:他用一根線粘上溶了水的葡萄狀球菌,然後再放入青黴菌的培養基的器皿中。

幾個小時後,葡萄狀球菌全部死掉。

接著,弗萊明又分別把帶有鏈狀球菌、白喉菌、肺炎球菌的線放進去,結果,這些細菌也很快死掉。

為了弄清青黴菌對葡萄球菌的殺傷能力有多大,弗萊明把青黴菌的培養液加水稀釋,先是一倍、兩倍……最後以800倍水稀釋,結果,這稀釋過的青黴菌對葡萄狀球菌和肺炎菌的殺滅能力依然存在。這在當時,是人類發現的最強有力的一種殺菌物質了。

後來,弗萊明把他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他把這種青黴菌分泌的殺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由於弗萊明在青黴素的發現和利用方麵做出的傑出貢獻,他於1945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無數科學家成才、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在一件事情上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就應該專心、投入,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說,專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對於孩子來說,專心的品質更是必不可少。隻有“心”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高度專注地完成任務,才有收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提醒和引導孩子留心生活,用心做事,養成專注的習慣。如,寫作業時,家長應事先告訴孩子,要靜下心來,專心致誌地完成作業,做完事情再去玩;做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終,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廢;在春意盎然的時節,一家人漫步公園時,家長可提醒孩子注意是否長出了翠綠的小草、綻放了絢麗的花朵;參觀畫展時,家長提醒孩子仔細觀察畫家在色彩與構圖上的細微變化……從小養成專注的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