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印度與世界

從曆史角度看,過去數十年間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舉例來說,據估計在1960~1992年間發展中國家人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從46歲上升到63歲,嬰兒死亡率下降了50%以上,人均實際收入幾乎增加了兩倍。這些全球性趨勢不同於同期對饑荒和動**的經常性悲觀預期,即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絕對貧困水平仍然過高。

當然,各個國家和地區間的發展速度相當不平衡,最近幾十年在發展中國家間也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實際上,比起更窮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的領先者現在在許多方麵與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更相近。現在不僅是香港地區的人均實際收入與法國或瑞典的相等,沙特阿拉伯和愛爾蘭也是類似情況。甚至像委內瑞拉和韓國這樣的國家,人均實際收入水平似乎與希臘或葡萄牙的更相近,坦桑尼亞或不丹的人均實際收入水平大約比他們低了15倍。同樣地,牙買加的成人識字率(98%)略高於西班牙(95%),烏拉圭和意大利(都是96%)也相類似,而在布基納法索隻有18%,尼泊爾是26%。哥斯達黎加或古巴的居民預期壽命(分別是76歲)與德國或比利時(也都是76歲)相同,而阿富汗或塞拉裏昂或烏幹達的人們隻能活40多歲。把世界分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常規方法可能與政治利益和曆史有關,在許多重要的發展屬性上這種方法很容易令人誤解。

這幅多變畫麵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基本性貧困現在集中在世界上兩個特別的地方: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例如,考慮那些出生時的人均預期壽命低於60歲的國家,根據最新的判斷這樣的國家有52個,總人口約16.85億。其中隻有6個(阿富汗、柬埔寨、海地、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也門)不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總人數隻有5900萬,占同類總數的3.5%。其餘的46個國家包括除斯裏蘭卡外的整個南部亞洲(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總人口11.39億)和除南非、津巴布韋、萊索托、博茨瓦納和一些小島國(如毛裏求斯和塞舌爾群島等)外的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當然,即使在那些平均預期壽命高於60歲的國家裏,有些地方的數字仍然會低於60歲(就像低於60歲的國家中的上層階級的預期壽命可能高於60歲)。但是顯然其他地方的國內基本性貧困很少像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這樣嚴重。

單隻印度就占了這52個貧困國家人口數的一半以上。無論如何它不是最差的(實際上印度居民的預期壽命已很接近60歲了),但這一觀點的前提是印度國內的生活條件在不同地區差異很大。盡管印度在許多發展指標上顯示比埃塞俄比亞和紮伊爾好得多,但它境內很多地方的生活條件與那些國家的一般生活水平沒什麽大的不同。

考慮印度和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數據,我們發現兩個地方在成人識字或嬰兒死亡率上差別不大。但這並不是說二者的發展成果整體相似,如前所述,印度現在的人均預期壽命約為60歲,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仍遠遠低於這個數字(平均約為52歲)。而且,自獨立以來印度相對而言沒有發生過饑荒和國內武裝衝突,而這卻是非洲許多國家的周期性災難,很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存在經濟衰退問題——部分是由於這些災難的緣故——使得生活水平難以提高。另一方麵,至少在某些方麵,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在印度更為嚴重。這種不平等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失敗,此外,它們還暗示了弱勢群體的福利比國家或地區總體水平低得多。例如,印度的性別不平等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更突出,這造成了印度婦女的極度貧困。在比較評價這兩個地方的成就和失敗時必須注意它們各自發展經驗中的各個方麵。

但有意思的是,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一個共同的持續性地方文盲問題(像預期壽命一樣,這個特點把他們與世界上其他絕大多數地方區別開來)。這兩個地方的識字率非常相似,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一樣,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文盲。

相當令人驚訝的是印度在這個方麵做得不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好。相對而言,不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國家,印度在長達50年的時間裏避免了政局不穩、軍人統治、分裂戰爭和饑荒再次發生造成的災難,但是它沒能利用這些有利環境在基礎教育方麵取得突破。這一失敗與相對較好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記錄形成鮮明對比,是當代印度發展中最令人遺憾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