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印象

"黎明像雷鳴般從中國閃出越過海灣呈現!"這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吉卜林描繪曼德勒沿途自然風光的詩句。而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許多印度的實踐主義者的政治知覺被這種對來自中國黎明的動人描述所吸引。把印度與中國對比和從中國的經曆中吸取經驗,成為印度政治的主要關注點。

事實上,通過與中國的對比來判斷印度的成功和失敗是很自然的事。這類比較有些是理論上和學術上的——即使不明顯;而另一些專門用於加強某些政治爭論,確實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時成為某些革命的原因(特別是形成了信仰毛澤東的政黨)。甚至與印度的議會製政體融為一體的非革命的“左派”政黨,也持續關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成就——為了從中尋找如何使印度更快前進的經驗和指南。

從1979年經濟改革以來,相當多的政治評論員和倡議者越來越多地引用中國的例子,這些人熱衷於推進自由化——使印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成功的自由化進程和大規模的國際貿易越來越被認為是印度效仿的楷模。讚同市場的新“黎明”可能與納賽爾派分子頑強奮爭所夢想的大相徑庭,但對許多人而言它也“像雷鳴般從中國閃出越過海灣呈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比1950年1月印度聯邦共和國憲法生效的時間不過早了幾個月。印度的領導者——當時與中國關係很好——傾向於淡化中國範例的競爭價值,認為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正如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1954年的一次演講中所說的:“在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這些新的革命性變化,盡管在內容上不同,但都代表了亞洲的新精神,顯示了亞洲國家的新生命力。”

認為中國有許多可學習的經驗的感覺來得迅速而強烈。在許多人看來,巨大的貧困和經濟上的不幸使中國政治上的激進主義與印度極為相似。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與印度相當的唯一國家,有類似的貧困和不幸。事實上中國尋求對社會的革命性改造的解決方法,對次大陸的政治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此後中國選擇市場改革和融入世界經濟的政策,在印度獲得了廣泛的反響,而那些比印度小得多而且與印度相當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如中國香港和台灣、新加坡以及韓國,早已運用過這些政策。從革命啟發到改革者的熱情,中國一次又一次贏得印度的注意。

我們現在認為印度確實要多向中國學習。但是重要的是要清楚中國成功的基礎以及它的麻煩和問題的根源。首先當然必須區別和對比不同時期的中國經驗,尤其是1979年實行經濟改革之前和之後。除此之外,注意不同時期各項成就間的相互依賴也很重要。我們認為,特別是改革前中國在教育、保健、土地改革和社會變化方麵的成就,對改革後的成績做出巨大的積極貢獻,使中國不僅保持了高預期壽命和其他相關成就,還為基於市場改革的經濟擴展提供了堅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