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商教育的誤區

大多數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容易走進這樣一個誤區,就是他們往往喜歡當孩子的決策人。孩子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都由他們來決定。他們認為孩子隻要照著自己為其計劃好的路走下去,就能少走彎路,獲得成功。殊不知,家長的這種做法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妨礙孩子的情商發展與個人成長,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以下是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常見的一些錯誤方法:

(1)事事都先把結果告訴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編好程序”,孩子失掉了體驗和探索的機會。習慣於被別人“編程序”的孩子,不可能有探索的欲望與求知的熱情,這樣的孩子永遠不可能有創新,更不會有出息。

(2)不允許失敗,以失敗為恥,剝奪孩子失敗的權利。一些家長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敗,從拔刀相助到包辦代替,表麵上是幫了孩子一把,實際上是從孩子的手裏奪走了實踐失敗的機會,奪走了孩子嚐試失敗的權利。應該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敗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敗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奮起。

(3)什麽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不允許有任何一點紕漏。這種家長用自己的完美主義把孩子的創造性扼殺在搖籃裏。

(4)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克隆家長。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是沒有出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創造力。

(5)處處設置清規戒律,害怕孩子越位或犯錯誤。到處設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來越小,人為地限製孩子的自由發展的空間,隻會使孩子謹小慎微,患得患失。

(6)-言堂,甚至父母之間都不能有一點不同的聲音。家中沒有思想、言論的碰撞,必然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活力。

(7)凡事都要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結果,總是用正確的邏輯和科學的事實去壓製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很多時候是無邊無際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如果非得強求一個結果,往往會製約、壓製孩子的想象力。

(8)容不得孩子固執。有主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固執。孩子沒有了主見,沒有了固執,就不可能百折不撓地向既定的目標努力,很可能像牆頭草一樣風一吹就倒。

(9)總以為先有伯樂才有千裏馬。許多家長自以為是孩子的“伯樂”,把自己的“賞識”淩駕於孩子之上,貶低孩子的存在價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識。

(10)忽視孩子的情感表達和控製能力的培養。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思想不成熟,他們的所說、所想都是相當幼稚的事情,因此,在孩子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傳達自己的情緒時,總是打斷孩子的話,使孩子不能很好地抒**感!久而久之,孩子不再願意和成人交流,衍生出煩躁、抑鬱、焦慮的不良情緒,影響孩子的情商培養和智力發育。

不當的教育還不如不教育。要想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家長應走出情商教育的誤區。真正懂得教育的家長會盡力為孩子創造極佳的成長環境,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而不是控製;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同時也允許孩子有獨立的見解;欣賞孩子的獨立性,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對家庭、同伴和社會的責任感,反對孩子的依賴性和幼稚的行為,鼓勵和讚揚孩子的能力。

具體地說,要培養出一個情商高的孩子,家長至少應做到下麵幾點:

1.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

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以一種孩子能承認接受的方式支持他。這種關懷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樂遊戲,參與到孩子的某些活動中。

和孩子一起玩耍遊戲時,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的興趣、熱情和接受能力作任何評價,並且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表揚孩子合適的行為。這種表揚應該準確、真誠而具體,避免過分的言辭。

(2)參加孩子的活動,以表明自己的興趣。把自己看到的實際情況說出來,並能反映出孩子的情感,不管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3)不要發布命令。你的任務隻是觀察,說出你的所見,而不是去控製或指導孩子。

2.積極的約束

家長們一般都能輕易學會建設性關懷的原則,但對積極的約束卻很難掌握。富有積極意義的約束是父母應該掌握對付孩子調皮搗蛋行為的辦法,這些辦法是經過深思熟慮、具有預見性、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

盡管市麵上有成百上千的書籍專門論述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但真正有效的隻有幾點簡單的原則:

(1)把限製和規定清楚地確定下來並堅持遵守。如果可能,寫下並公布這些規定。

(2)孩子則開始調皮時就警告或提醒他們,這是培養孩子自我控製能力的最佳辦法。

(3)用表揚或欣賞來肯定好的行為,以此塑造積極的行為,對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的行為要置之不理。

(4)教育孩子按照你期望的那樣成長。明智的家長會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孩子談論價值觀、社會準則,告訴他們製定這些價值和準則的重要原因。

(5)防患於未然。大多數問題的發生是有特定的刺激原因和信號的,及時看出並排除這些因素,會有助於避免一些問題的發生。

(6)如果某些規定和限製被違反了,不管是否故意,應立即給予適當的懲罰。一定要前後一致,說到做到。懲罰孩子時,程度一定要適宜,而且不應該是皮肉上的懲罰。

3.有效地溝通

家長要以平等的交流和參與方式來傾聽、討論孩子成長的煩惱和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家長不要總是對孩子重複“好好學習”、“好好與人相處”、“錢夠不夠”之類的“老三樣”話題,這樣會在無形中擴大代溝,使孩子不願對家長敞開心扉;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事務,以免剝奪他們在專業與就業、友情與愛情等重大人生選擇問題上的自主權;不要擔心孩子吃虧、摔跟頭,因為曆經磨難的人,成長的動力與耐力會更強。總之,要相信孩子。

4.信任孩子

家長應信任孩子,讓孩子獨立、自由、自主地成長。努力做到:在學習上多放心,讓孩子在自學中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生活上多放手,讓孩子在自理中學會自立與自強;在思想上多溝通、情感上多關心,少批評、多鼓勵,少要求,多引導,由此幫助孩子盡快形成獨立的人格個性。

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將來既能自己去創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然會有的磨難和痛苦,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愛孩子,才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