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

21世紀是以創意性、個性為基礎,以知識與信息左右國家競爭力的時代。即較之勞力、資本的投入,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所謂“知識基礎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將來臨。這樣的社會追求多樣化、個性化、高級化的消費,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將以往品種少、產量大的生產結構轉換為品種多、產量少的生產體係。

但在以往我們忽視了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由於注入式為主教育較之創意性人才更多的是培養出適應型人才,信息化也停留在初級階段,科技投資雖然也實施於各個產業,但統籌計劃下的有效投資不足,造成科技水準未能顯現出明顯的、劃時代的變化。其結果是阻礙了低效益企業轉向高額利潤產業,同樣也是引起當前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國民政府將通過產業的知識集約化、結構先進化,為建成以信息與尖端技術為核心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國家而努力。

為此,第一,以需要者為中心建立教育係統,培養出能夠引向知識化、信息化社會的具有很高自學能力的創意性人才。對現有人力也將繼續實施終生教育製,使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裏具有能動性與適應性。

第二,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作為新的社會間接資本的信息基礎設施,並從國家角度提高個人使用信息的能力,以信息化為基礎促進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

第三,在提高科技投資的生產效益與基礎研究開發能力的同時,建立以需要者為中心的技術開發體製,把韓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

第四,為培育未來型尖端技術產業與專業服務產業,通過製定係統性、綜合性的戰略,努力建成高層次的產業結構。

第五,通過果斷、有力的援助,將文化、觀光產業培育成21世紀國家骨幹產業。

在知識化、信息化的社會裏,把生產知識與信息的主體培養成具有創意性的未來人才是極為重要的。韓國雖然以優秀的勞動力為基礎,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高增長經濟,但由於忽視了建立適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教育係統,經濟發展受到了限製。

政府為了開發在知識化、信息化社會裏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人才資本(Hurman capital)——而果斷地改革人才培養過程。

由適應型教育轉向以需求為中心的教育

擺脫注入式為主的統一模式的教育,使每個人充分發揮其才能與適應力,轉向多樣的即智、德、體三位一體的全麵發展的教育。另外,從以學校為主、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向以學生為主,能夠反映企業需要的教育體製。

為此,首先通過小學、中學自律教育,注重提高人品、創意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建立和運營適合新時代的教育體係。階段性減少不同年級的學生數,實施更易於進入大學的入學考試製度,大幅度減輕學生家長的課外負擔,以此明顯地改善教育條件。此外,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及方法實行多樣化,搞活學生以服務性等實踐活動為主的人生教育,同時為了開放式教育,指定與樹立示範學校。

加強大學的競爭力,將大學從大的方麵劃分為以研究為主和以教育為中心的大學,使目的和作用更加明確,建立可以達到國際水準的以研究為主的大學。在醫學、法學、經營等領域製定專業大學院製度。與此同時,積極建設優秀的地方大學。通過合並和廢除類同、小規模學科及大學間學科交換等結構調整,促進大學的個性化、效率化。並依據對大學的評估,政府將分檔援助,實行由外部專業機構對國立大學診斷評估的製度,以加強辦學的責任。同時,形成有實力的學生才準予畢業的氛圍,打破以校友關係形成的學閥主義。

開發符合產業需要的任職能力

政府為了使在職勞動者能適應以知識、信息為基礎的新時代,促進有效的終生能力開發體製。

為此,首先要增加勞動者接受教育與培訓的機會,企業與國家都將全力開發必要的人力資源。此外,開發與產業結構相關的前瞻性工種與培訓內容,並綜合、係統地開發青少年的職業能力。對現有的由勞動者結成的學習組合,在實施大學教育時,政府將積極給予援助。同時,對勞動者的知識、能力等人才資源的評價計量化,開發反映企業資產的“人才資源會計”(Human ResourcesAccount)以誘導企業的教育、培訓投資。

與此同時,職業培訓的內容要迅速反映產業現場的技術變化,以此建立有效率的開發性職業培訓體係。保證民眾參與決定職業培訓方式,建立受教育者選擇教育機構的培訓擔保製度,以此促進培訓機構間的競爭。為了讓企業培育所需人力,創造條件設立技術大學,並辦活技術大學。

擴大培育產業現場的技術人力,以英國的製度為範本,引進類別基礎職業能力評價認定製度,加強高校階段的職業教育。大學製定出各類市場所需的技能教育科目,建立、開發民間可授予技術資格的體製,並使教育內容與資格證相一致。確立國家技術資格開發事業標準程序,組織確認國家技術資格獲得者的學分、學曆,提高國家技術資格製度的實效。

在今天,能有效地生產出知識與信息,並能夠運用的能力,是左右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為此,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泛國家層次的信息化,並為了培育信息通信產業而努力。韓國雖然也不斷地促進信息化,但信息化水準較之發達國家尚落後。截止1997年,韓國信息化水準在世界上列22位,僅為美國的39%、日本的59%、新加坡的65%。

國民政府為了在2002年進入世界10位以內的信息發達國家之列,綜合、係統地擴大信息通信流通網絡,並在加強信息化教育的同時,積極培育作為信息化基礎的信息通信產業。

建立信息流通網,提高使用信息的能力

為了讓每個人在任何地點、時間都能利用所需要的信息,需建立係統性的信息流通網絡,並且應該具有活用的能力。

政府當時準備至2010年,建成超高速信息通信網,趕上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並將超高速主幹轉送網從80個地區擴大到全國所有市內電話區的144個區域。在建成ATM交換網的同時,引導骨幹通信商家建成高速因特網。

此外,促進各類別信息化項目,縮小類別間的差距。

第一,在社會間接資本(SOS)領域,奠定國家地理信息體製(NGIS)基礎,並建立流通、使用體製。至1999年聯接貨物運送信息、統管網、金融網及海外網,統一提供與物流相關的綜合物流信息係統,

以謀求減少物流費用與強化企業競爭力。

第二,為了促進產業信息化,當時計劃於2002年前建成能夠綜合地、迅速地提供產業活動中必需的勞動、土地、資本等信息的體係。為此,建立產業人才信息流通網與產業生態信息網。為了促進金融信息化,擴大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間信息的聯結。並當時計劃於1999年4月製定通過電腦網處理金融機關業務的電子信息交換製度。

第三,在政府方麵從2001年始,落實籌措業務的電腦網絡交易,並於2002年擴大到軍需物質的籌措。為了減少行政人員與費用,在政府部門間引入電腦傳遞文件的流通製度,但首先促進各種認可、許可民眾需要多的購物及籌措等業務的信息化,提高為公共服務的效率。

第四,在社會方麵建立提供優質保健醫療服務的信息體係,並合並醫療、保健等四大社會保險信息係統。另外,為了預防環境汙染引起的災害,計劃當時從1999年始,對排出汙染物質的企業,設立大氣、水質汙染自動檢測網。

同時,對泄漏個人信息以侵害他人私生活、利用信息不平等、不淨信息的流通等隨著信息化產生的副作用,加以抑止的同時,顧及著疏遠信息的階層,鞏固信息化基礎。另外,為了圓滿地解決電腦2000年問題(Y2K),把握公共機關與民營部門的對應現狀,建立技術援助體係等。

第五,政府當時計劃至2002年將韓國發展成為世界上使用電腦最多、最佳的國家。在這一宏觀計劃下,果斷地向信息化教育投資,提高每個國民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國民為對象擴大信息化教育,但要根據教育對象,在教育內容、方法的方麵實施有差異的階段性教育。從1998年至2002年,將對2500餘萬人實施係統的信息化教育。為此,將擴充各級學校的信息化設備及人力。

將信息通信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中樞神經

政府將提高信息通信產業的競爭力,積極地把它培育成為韓國未來的支柱產業。所以,信息通信產業的發展如快馬加鞭,在國內總將援助技術開發資金。

產值(GDP)中所占比重為:1998年占11.5%,當時至2002年將提高到約14%,期待於2002年創出約44萬名新的工作崗位。

為此,首先著力加強信息通信產業的技術開發力,國家級重大基礎技術,將由政府出資,投資風險大的技術將由國家與民間共同開發。為了確保核心技術的開發,擴大對大學、科研機構的投資,對有創意性構思與具有優秀科技力的中小風險企業,也同時,以參與或退出自由的方式促進市場競爭,並為保護利用者的合理競爭,除了必要的規則外,對其餘規則均進行全麵的修改。為了建立公正的競爭體製,加強通信委員會的作用。為了援助通信事業的轉讓、合並(M&A),將完善主幹通信事業之轉讓、接受、合並的認可製。

此外,努力提高通信產業的投資效率和經營效率。引導骨幹通信商之間共同利用設施,通信商與設備製造廠家共同進出海外的同時,對公共部門的大型電腦管理業務合並、運營,並製定出擴大外部委托方案。對郵政事業,促使它向提高生產性與自律方向發展,在中長期內實施民營化。

搞活吸引外資,擴大國際性通信商與國內通信商的戰略性合作。為了便於大學、科研所、信息通信風險企業密集的地域吸引外國尖端企業,提高與外商投資相關的服務。現在外國人所占比例33%的國內通信業,自1999年開始把外商持股份比例擴大到49%,並允許外國人大股東的存在。為擴大與國際性通信商的戰略性合作,當時預定於1998年中期修改“電氣通信事業法”等相關法令。

在21世紀,世界各國都在傾力開發科學技術。韓國也為了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的狀況,加大了科技開發的投資。所以,科技投資在世界上占第十七位,科技人員數量占第九位。在量方麵有了引人注目的增長,但在技術水準上、在國際全位性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等,即在質方麵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不僅如此,綜合性科技競爭力尚未達到競爭對象的台灣地區及新加坡的水平。

國民政府為把韓國落後的科技水準引向發達國家的層次,在培養創造性研究能力與建立以需求者為中心的科技開發體製的同時,提高研究開發投資的生產性。

確保獨立開發技術的能力

現今,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在於有無獨立研究開發基礎與不斷開發新產品的能力。

為了確保技術開發能力,政府將加強對基礎科技研究的援助,並擴大創造出未來新技術、新產業的具有改革、創造性的研究開發事業。培養創造性研究能力,並為了確保開發未來性技術,繼續加強大學研究集團事業。

培養有創意性的高級人才極為重要。要為培養像比爾·蓋茨、孫正義等具有創意性能力的人才及能夠去爭取諾貝爾獎的優秀科技人才而努力。設立、運作科學英才教育中心,將高級科技人才派往發達國家深造,同時改善大學的教育課程及加強研究能力的培養,不斷培養出具有創意性和能夠帶動技術革新的人才。特別是加強對僑胞及海外優秀科學家的聘用。

與此同時,優待科技人才,讓科技人才的子女們為父輩而感到驕傲。為此,政府將提高科技人才的地位,不斷改善他們的待遇,繼續實施已有的"大韓民國科學技術家獎"、"韓國科學獎、工學獎","當月科學者獎"、“IR—52張英實獎",此外,還有如“科學技術培訓獎勵”等製度。

科技投資以生產效益性為首位

通過強化科學技術的競爭力,提高科技投資的生產效益最為重要。為此,有必要加強科技投資的綜合調整功能。在過去,政府的研究開發事業因缺少綜合調整,而以部門為單位開展研究,所以出現了重複開發的現象,對援助的科研成果也未做正確的評估。因此,將設立由總統主管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把對科技的投入置於首位加以再調整,並對科技成果做係統的評價。

同時,為形成以需要者為中心的技術開發而努力。首先在研究課題的策劃及選定過程中,讓需要者一同參與,由此加強需要者與

供給者之間的聯係。此外,有效地管理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的研究資源,設立科技中心、地域合作研究中心(RRC)等地域科研機構的同時,對重複性的地域科技研究機構做合理的調整。此外,積極促進開發產業界的共性核心技術,改善貿易逆調,為創造出高附加值,繼續促進技術開發事業。

提高承擔科技投資的政府捐助研究所的生產效益性也是必要的。嚴格評價政府捐助研究所進行的研究事業,將政府捐助研究所儲備的技術迅速轉讓給企業,對捐助研究機構負責人的人選,實行公開選拔製,合理地調整勞務費等,積極落實提高管理效率的全麵措施,同時為了鼓勵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實施獎勵製度,並擴大科研領域。

韓國在目前較之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在適應21世紀知識、信息化社會之未來型新產業與知識服務產業的發展程度上尚有一定的距離。這與政府在以往看重數量上的經濟增長,而忽視了引導高附加值產業結構及企業側重擴大規模有直接的聯係。

為此,國民政府將積極發展符合韓國經濟的未來型企業,構建經濟再騰飛的框架。

讓韓國成為21世紀新產業的聖地

在新材料、生物、礦產、航空、宇宙等未來性尖端技術產業方麵,韓國的技術水平相當薄弱,所以,試圖在短期內通過集中投資期待改善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在考慮到這些產業在將來所占的比重以及對其他產業所波及的效應,持續、集中的援助無疑是必要的。

為此,當時政府將於1998年中期選定前景可觀的新產業,製訂出發展前景與培育方案,同時將工業發展法全麵改編成“產業機構高度化促進法"等。通過完善相關法規,有效地援助有發展前途的新型產業。此外,為了擴大尖端、知識產業的生存條件,按照產業完善基本計劃,修改與建立工廠相關的法令。為了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的共同研究,援助建立研究基地等技術設施,並製訂出大學、研究所等基礎研究與企業應用研究有機結合的方案。

在製定培育戰略的過程中,把握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產業間的特性,通過細分產業,使援助內容具體化。如,製訂航空宇宙產業的基本計劃,在援助開發航空器、零部件、材料的同時,積極開發多功能實用衛星。再如,新材料產業,促進開發製造特級半導體時實用的跨時代高分子材料與煤炭係統融解還原製鐵技術。此外,在生物產業方麵設立生物產業技術實用化中心與生物產業共同研究援助中心,並積極促進生物產業的技術開發。

世界一流水準專業服務

信息服務、工程技術、產業方案、研究開發、谘詢等專業服務產業是韓國與發達國家在競爭力上有明顯差距的領域。但因為專業服務產業不僅協助製造業的發展與創造出眾多的勞動崗位,而且自身也將成為高附加值的先進企業。

所以,政府為了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上的差距,將繼續援助專業服務產業的發展。同時,吸引外國先進企業進入韓國,尤其是吸引外國專業人才,這對國內企業吸收先進經營技法及各類知識有益。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為了讓這些人能自由地進入韓國,將改善相關製度與環境。

此外,為了保護知識產權,將完善著作權法等。對特許審查、裁判處理的時間縮短至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