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孩子的關愛之心

一次,某幼兒園阿姨對她所教的中班孩子進行了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一個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願意借給她外衣嗎?

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會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願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

巧的是,這位老師的孩子也在該班,她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就問自己4歲的兒子:“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在吃早點,該怎麽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說:“你給他吃嗎?”

“不給!”兒子十分幹脆地回答。媽媽又勸道:“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然答:“他活該!”

這不是特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種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的行為並不鮮見。表現在家庭中,許多家長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東西總是孩子一個人吃痛快了,家長才會“沾”一點,而孩子也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好東西他們端到自己眼前,從來不會過問家人吃還是不吃。表現在集體中,則更為明顯了,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的孩子總怕自己吃虧,勞動時總是揀輕的活幹,把髒活、重活給別人;發新書時,把好書留給自己,把破書留給別人;出去坐車時,他總跑在最前頭搶占最好的座位,不管老師還是體弱多病的同學在那裏站著。

孩子之所以養成這種自私的習慣,與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把孩子捧在掌心,百般寵愛,導致許多孩子覺得自己生下來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高別人一等,別人都應該關心自己,卻不知道向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關愛。事實上,這樣的性格是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

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要獲得別人的關心幫助,首先要學會關愛他人。有這樣一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懂得關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關照,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一個多雨的午後,一位老婦人走進費城一家百貨公司,大多數的櫃台人員都不理她,隻有一位年輕人卻問她是否能為她做些什麽。當她回答說隻是在等雨停時,這位銷售人員並沒有轉身離去,反而拿給她一張椅子。

雨停之後,這位老婦人向這位年輕人說了聲謝謝,並向他要了一張名片。幾個月之後,這家店主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這位年輕人往蘇格蘭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這封信就是這位老婦人寫的,而她正是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

這個年輕人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幸運,就在於他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關心和禮貌。而且這種行為是一種道德上形成的“本能”行為,也就是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它體現了做人最重要的一個品格——關心他人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必須從小抓起、從小培養。

家長要幫孩子養成關心別人的好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愛心培養要從小抓起

嬰幼兒期是人各種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愛心的形成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抓起。在嬰兒時期,,父母要經常愛撫孩子,對孩子微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是孩子萌生愛心的起點。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做孩子的夥伴,陪孩子遊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2.父母要富有愛心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舉手投足,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讓孩子有愛心,家長就要做出有愛心的行動。比如要孩子愛父母,家長就得愛孩子的祖父母,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的心是潔白無瑕的,從小在孩子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孩子必將成為愛父母、愛他人、愛社會的人。

有一對知識分子父母,他們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總是以身作則,並以此去引導孩子。

他們孝順長輩,在家裏,總是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父母總會讓孩子知道,還常常請孩子發表意見該送長輩什麽禮物。逢到單位組織旅遊或搞活動,如果能帶家屬的,他們總是帶上孩子和長輩,既讓孩子與長輩都能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長輩的關心。

他們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又溫和又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他們夫妻之間互相關心,在餐桌上,總是不忘給愛人夾一筷子對方愛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他們總會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他們還注意使用愛的語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會兒!”“別著急,我來幫你!”“謝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等。

這樣,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也學會了去愛他人。

3.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謂移情能力是指能隻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比如當看到別人生病疼痛時,要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疼痛經驗而感受到並體諒到他人的痛苦,進而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

4.為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

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麽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隻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麽事都為孩子著想,導致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是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的,不會一蹴而就。

5.通過讓孩子照顧寵物或者種植植物表達自己的愛心

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自己照顧寵物或者種植植物來表達自己的愛心,孩子從這樣的行為可以學會最基本的責任心,從而成為善解人意的孩子。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在家中喂養一些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等,讓孩子養成愛惜小生命的品德,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人們發現,幼年時期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粗魯,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

所以,隻要孩子願意養小動物和植物,父母就盡可能地允許他去養。在家中養一些小狗、小貓、金魚等小動物,或者養一些花花草草,讓孩子去照顧,這樣往往會培養孩子的愛心。

6.保護好孩子的愛心

有時候父母由於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愛心視而不見,或訓斥一番,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階段。比如有個小女孩為剛下班的媽媽倒了一杯茶,媽媽卻著急地說:“去去去,快去寫作業,誰用你倒茶。”再如有個小孩蹲在地上幫一隻受傷的小雞包紮,小孩的媽媽生氣地說:“誰讓你摸它了,小雞多髒呀!”孩子的愛心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或剝奪孩子的愛心。

7.利用電視等,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

多給孩子講些有關愛的故事,多讓他看和愛有關的短片來激發孩子的愛心。就如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湧現了多少愛心人士,他們捐錢、捐物,甚至以他們寶貴的生命來救助災區的人們。正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災區人民渡過難關,重新建立起美麗的家園。這類的故事和短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此外,家長還可通過動畫片引導孩子認識“愛心”。讓孩子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受到愛心教育。

古話說:“愛吾者,吾恒愛之;敬吾著,吾恒敬之。”愛是相互的,隻有對他人付出愛,才會得到別人的愛。作為家長,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深諳此道理,並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心教育和培養,等到孩子長大以後,自然就懂得用自己的愛心來贏得他人乃至全社會的愛。這樣的孩子,將會生活得更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