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養成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知覺。它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手腳觸摸等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

一個孩子的觀察能力如何,影響著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程度。隻有觀察能力較強的人,才會善於捕捉瞬息萬變的事物,才能夠發現那些看上去細微卻十分重要的細節。換句話說,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礎,更是孩子日後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家長應從小注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位教育名家曾充滿深情地說過:“我最愛孩子熠熠發光的眼睛,因為那是求索的眼睛,是追問的眼睛,是善於思考與觀察的眼睛。”可是,在今天,我們的許多孩子眼神渙散,做起事來漫不經心,對生活中的許多現象缺乏敏銳的感知力與觀察力。

案例一:

小強已經讀初二了,可他總會寫錯字,補衣服的“補”他寫成“樸”,祖國的“祖”他寫成“組”。老師平時不知提醒他多少次了,他卻總是在每次檢查時“視而不見”……

案例二:

小麗每次寫作文總難以下筆}覺得沒什麽東西可寫,因為別人對某一事物可以發現很多方麵,而她總能隻看到一兩點。

案例三:

有一天,多多、南南跟媽媽從阿姨家回來,爸爸問他:“你們今天看到什麽人啦?”南南漫不經心地說:“看到很多人啦!”而多多則開心地說:“有表妹、阿姨和姨夫,還有姨夫的爸爸媽媽!”接著,多多開始比畫了起來,“姨夫家的小白兔可漂亮了,眼睛紅紅的,尾巴長長的,三瓣嘴……”問南南,南南又“哦”了一聲,“好像是有一隻小白兔”。原來,南南一到阿姨家就專心致誌地看電視去了。

為什麽會出現以上的這些情況呢?這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專家分析,孩子的觀察能力除了一定的遺傳作用外,更多會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現在的許多孩子,麵對的**很多,而承受的壓力也很多。一些孩子之所以觀察能力低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1.家長擠占孩子時間,造成孩子觀察能力低下

生活當中,有很多家長愛子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人一籌,於是,除了讓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以外,還讓孩子無休止地上這個班、那個班的。家長這樣的做法,除了讓孩子日漸疲乏,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致以外,別無其他好處。當然,也正是因為孩子“缺少自己的時間”,孩子的觀察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

2.外界的**過多,讓孩子沒有辦法靜下心來

電視機、電子遊戲機、網絡等,無一不讓孩子動心。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是無可厚非的,但孩子的注意力老被這些東西吸引,他又怎麽能分出心來認真觀察與思考呢?

3.缺乏觀察的興趣

比如,為了寫一篇老師布置的“觀察”作文,孩子不得不因此對某些自己原本就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察。因本身無興趣,加之,缺乏大人的指導,孩子總是草草了事,匆匆忙忙就交付了自己的“任務”。長此以往,非但不能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還會讓孩子心生抵觸。

正是以上諸多的原因,影響了孩子觀察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視力模糊”“目光無神”。因此,家長應從小對孩子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並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幫助孩子拓寬視野,使孩子變得敢於觀察、善於觀察。那麽,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我們的建議是:

1.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

觀察力就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思維在觀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人將觀察稱為“思維著的知覺”。

觀察興趣必須在觀察的實踐中培養。家長可以有計劃、有選擇地引導孩子去觀察他所熟悉、所喜愛的事物,如經常帶領孩子觀察大自然,參加旅行、參觀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孩子的觀察內容。在孩子進行觀察時,要圍繞所觀察的事物或現象,講一些有關方麵的科學道理或傳說故事,以激發他的興趣。例如,孩子發現樹葉有稠密的一麵,也有稀疏的一麵,原因在哪兒呢?家長可引導孩子進行有關的思維活動。在引導孩子觀察時,還要注意啟發孩子對觀察到的現象多問幾個“為什麽”,這就能使孩子養成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觀察習慣。

2.明確觀察目的

家長應幫助孩子擬訂觀察計劃,讓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有計劃、有係統地進行觀察。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觀察中,有無明確的觀察目的,得到的觀察結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動物園,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轉了半天,回到家裏,也說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觀察動物園裏的小鳥,那麽孩子一定會仔細地說出小鳥的形狀、羽毛的顏色、眼睛的大小、聲音的高低等。這樣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觀察,並從中獲得更多的觀察收獲。

3.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見多識廣

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從孩子幼小時候起,家長就應該盡可能地多讓他感知客觀事物,並引導他全麵、仔細而且深刻地觀察,以便孩子頭腦中積累大量的真實事物形象。

公園、遊樂場、鄉間田園等地方都是擴大孩子觀察範圍的地方,父母要多擴展孩子的活動空間,讓孩子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遊戲、玩耍,帶他們走訪名山大川,看看長河落日、秀山麗水的自然風景,領他們到名勝古跡、主題公園中參觀、遊玩等,讓美麗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啟動孩子靜態的想象思維。

4.讓孩子利用多種器官進行觀察

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中,家長最好讓孩子通過多種感覺器官參加活動,如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摸、用鼻子聞等,親自進行實際操作,以增強觀察效果。比如聽一聽水流聲和鳥叫聲有什麽不同?摸一摸真花和塑料花的表麵有什麽不同?聞一聞水和酒的味道有什麽不同?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種些花草樹木,養些小植物,指導他們對此留心觀察,比如看看花草的幼芽如何破土出來?花謝後會出現什麽結果?蟲兒是怎樣吃食物的?鳥兒是怎樣飛的?……

5.教育孩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在培養孩子觀察的同時,還應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把觀察過程和思考結合起來。科學家看到某種奇特現象,也是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獲的。接收信息而不處理信息就沒有創造。父母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觀察與思考的習慣,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觀察能力一天天敏銳起來。

6.教給孩子觀察方法

觀察方法是取得觀察效果的必要條件,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少,思維具體化,自己不善於觀察,所以需要家長教給他必要的觀察方法,才能提高觀察力。

(1)製訂觀察的任務和計劃。每次觀察活動,定好明確的目的和指向,預先規定好觀察任務,以保證觀察的全麵、細致、清晰、深刻。

(2)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隻從一個角度、方麵去看事物,無異於盲人摸象。應多啟發、鼓勵孩子嚐試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觀念去看同一個問題,改變了定勢的思維,就能使孩子發現更多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更強的觀察興趣和能力。

(3)注意細節。讓孩子注意細節,觀察到別人沒發現的問題,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勤觀察、認真觀察、會觀察的良好習慣。

(4)養成寫觀察記錄的習慣。讓孩子多動筆頭,隨時記錄觀察情況,有利於整理和保存觀察結果,以便利用。

(5)多開動腦筋思考。在觀察時,要邊看邊想,學會分清主次、本質與現象,觀察力也就會從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