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說關心別人的話

每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都有被別人關心與注意的需要。當一個人得到關心的時候,心中會產生一種溫暖、安全的感覺,相反,則充滿了孤獨與憂傷。所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因為受到別人的關注,他同樣也會懂得關心別人。這樣,人與人之間自然就形成一種友好、親密的關係了。

在現實生活中,因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的萬般寵愛、處處遷就,造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性格。這樣的孩子,很難說會關心別人,更不用說懂得說關心別人的話了。小丹丹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小丹丹今年8歲,念小學二年級。丹丹的爸爸媽媽非常疼愛丹丹,孩子要什麽,爸爸媽媽就給什麽。照爸爸媽媽的話說“就一個孩子嘛,不給她給誰呢?”小丹丹習慣了爸爸媽媽的關心與愛護,卻從來不懂得自己也應該學會關心爸爸媽媽。

有一次,爸爸到外地出差,媽媽生病了,躺在**。

丹丹回到家裏,正為爸爸媽媽沒有去接自己放學回家生氣呢,她哪裏顧得上媽媽的病情呢?這時候,她發現媽媽根本沒有做飯,冰箱裏隻有冷硬的幹麵包,就更加生氣了,她大聲哭鬧起來:“什麽媽媽嘛,就不知道我肚子餓嗎?”

丹丹的媽媽躺在病**,聽著孩子抱怨的話,心都涼到了肚子裏。

丹丹的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以往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多麽錯誤的呀!

生活中像丹丹這樣的孩子有不少,家長們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體貼他人、關心他人,做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隻有這樣,孩子以後走上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那麽,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心呢?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應身先士卒,多關心自己的親人與朋友

父母自己若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多關心自己的親人與朋友,就會給孩子以榜樣的影響。如下班回家以後,幫孩子的爺爺奶奶做飯,多關心老人的生活;當朋友生病了,除了打電話問候以外,還應該親自買水果什麽的去探望……家長的一言一行,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表現在行為中。

2.家長要先教孩子與人分享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關心,但是得到的前提是付出。快樂與人分享會變成雙份的快樂,痛苦與人分享會減半。學會分享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當然要教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就會有分享和關心他人的興趣。

3.教孩子說關心他人的話

關心他人的行為,同樣可以用言語來表達。因此,家長應該叫孩子說關心他人的話。

首先,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心,如果自己能在別人需要關心的時候,說一些關心的話,會讓別人感到溫暖,並對自己產生好感。

其次,家長可以教孩子怎麽說關心的話。

比如,媽媽生病了,回到家裏,應該關切地問:“媽媽,你今天好點了嗎?要不要給您倒杯水呢?”

同學有幾天都沒有來上課了,除了打電話去關心地詢問情況以外,還要在同學回學校讀書的時候上去問候人家,關心他的情況。可以說:“某某,你怎麽這麽多天沒有來上課呢?怎麽了?發生什麽事情了嗎?”類似的話,讓他人聽起來,溫暖之感油然而生。

……

事實上,孩子懂不懂得關心、體貼別人,那都是家長教育出來的。如果家長能從小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意識,教會孩子說關心、體貼他人的話,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也能變得善解人意起來。

讓孩子學會說關心別人的話,還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

(1)說話的時候要真誠。正所謂,真誠的言語暖人心懷,如果僅僅是為了說而說,嘴裏說著關心的話,但從聲音中聽起來卻顯得冷漠,沒有熱情,也達不到關心人的效果。

(2)說話的時候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豔豔因為生病,已經好幾天沒有到學校上課了。作為班長的巧玲敲開了豔豔家的門,她一進門就笑盈盈地對豔豔說:“今天好點了嗎?知道你生病了,我們大家都很著急,怕你落下功課,所以今天就派我來給你補課哦!”

豔豔一聽,感激地笑了,她對巧玲說:“謝謝你們的關心哦,你代我向班上同學說聲謝謝哦!”

你看,巧玲懂得設身處地地考慮到豔豔的情況,因為豔豔好幾天沒有來上課了,怕她功課落下,所以就代表全班同學來補課。這話讓生病的豔豔聽起來舒心極了!如果你的孩子懂得設身處地地為人著想、關心他人,又何愁沒有好人緣呢?

(3)關心也可以通過谘詢的方式達到目的。

戴軍今天上課的時候總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樣子,班主任侯老師看在眼裏。下課的時候,侯老師來到戴軍的桌前,關切地問道:“怎麽啦,戴軍,我看你這節課精神很不好,是不是家裏發生了什麽事情,需要老師的幫忙嗎?”

聽了老師的話,戴軍心裏一熱,就一五一十地告訴老師自己遇到的情況。

侯老師正是通過詢問的方式讓戴軍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與體貼,這樣,他才能敞開心扉,告訴老師自己遇到的事情。

可見,要想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關心並不難,隻要語言體貼、方法得當,便能讓受到關心的人倍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