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裏的“規矩”即“規則”,它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準則,是人們在長期的公共生活中約定俗成、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行為規範。

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既需要自由,更需要遵守一定的紀律和原則。我們提倡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個性,但同時也要對他們提出明確的行為規範,讓他們懂得是非對錯,知道什麽可做,什麽不可做。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是父母贈與孩子的最充滿愛心、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禮物之一。一個從小遵守規則的孩子,才懂得自製自律,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麽,我們應該讓孩子遵守哪些規則呢?

(l)遵守交通規則。教育孩子橫穿馬路要走人行橫道;乘車要按秩序排隊上車等。

(2)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製度。上課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關心集體、團結同學;愛護公物,損壞公物要賠償;課間不得在教室樓內打鬧,不得大聲喧嘩;保持教室衛生,不得亂扔紙屑雜物。

(3)讓孩子明白在購物時,要自覺遵守超市、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秩序,購物要排隊。

(4)當家長帶孩子參觀文化場館或到公園、名勝古跡等地遊覽時,要讓孩子明白應該自覺維持公共秩序,參觀遊玩要排隊;注意自覺保護公共場館設施,保持文化場館、名勝古跡的衛生,不得亂寫亂畫、亂扔雜物,不得踐踏草坪、毀壞花草樹木等。

(5)教育孩子在觀看影視、話劇時,要注意劇場秩序,不得大聲喧嘩,不得起哄吹口哨、鼓倒掌等。

(6)讓孩子知道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應該不隨地吐痰,保持公共衛生;上廁所應該衝洗抽水馬桶;飯前便後洗手、飯後漱口等。

(7)如果有事情需要出門,要跟家長打招呼,這不僅僅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社會常規。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隻有人人遵守規則,生活才會有序,我們的權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享受,人身安全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個人成長才能順利,生存環境才能空氣清新、潔淨漂亮……

孩子的規則意識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經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要由成人管理、約束與引導,最終達到孩子的自我管理,並形成習慣。一般來說,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

1.以身作則,樹立良好形象

家中成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內容,因此,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樣,所有給孩子製訂的規則,家長自身要先遵守。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如作息製度、衛生要求、禮貌習慣等;社會生活中的規則,如交通規則、公共秩序等,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2.曉之以理,加強引導

家長應該經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例如,人們要遵守交通規則、遊戲規則、競賽規則。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麽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後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重視。

3.細心觀察,及時提醒

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強化,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如果發現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規則,應該及時地提醒,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成人的督促。

4.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製訂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製訂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於自律。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製訂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物品用後要歸回原處;離家出門要和家人打招呼;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按一定的時間作息(定時進餐、睡眠、起床);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幹擾別人做事等。即使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5.規則一旦確定就要遵守

當你給孩子立下規則後,無論是什麽時間和地點,都應該讓孩子嚴格去遵守。比如,不允許孩子在吃飯前吃零食,在家裏是這樣規定的,到外麵也應該這樣執行。哪怕其他人試圖來破壞這個規則,你也應該冷靜地對孩子說:“我們說好了是不是吃飯前是不能吃零食的。”同時告訴其他人:“請配合一下,謝謝!”

如果我們說:“必須這樣!”而孩子違反了又不追究,他下次就知道,即使抗命,父母也隻能讓步,姑息的結果就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喪失。

6.規則要統一

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限製,但是,一個規則最好隻有一個標準,否則會讓孩子覺得混亂,無所適從,也有可能會鑽空子。

比如,媽媽要求孩子吃飯前不能吃零食,爸爸卻說吃一點也沒關係;媽媽說不可以吃糖,奶奶卻私底下給孩子吃糖;幼兒園要求孩子不要吃湯泡飯,家裏為了讓孩子吃飯快卻天天湯泡飯等。

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孩子一開始並無是非觀念,無法判斷出父母的言行究竟誰對誰錯。對於自己的錯誤,孩子一般是在父母的教育和指責中才發覺,同時會在以後加以改正。盡管孩子有時會撒嬌,那隻不過是對於父母指責的一種表麵對抗而已。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中的一方指責孩子做錯了,而另一方卻當場提出異議,這實際上是庇護了孩子的缺點。孩子會立即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也用不著改正。比如有時候,昨天爸爸反對或者製止過的事情,今天又得到了奶奶或者外婆的鼓勵。這樣重複幾次,就會完全搞亂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縱容孩子的錯誤行為,會造成孩子情緒的乖戾無常。於是,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逆反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7.給孩子積極的鼓勵

對孩子來說,得到父母的認可非常重要,父母的鼓勵可以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如果孩子遵守規定,父母就應及時給予鼓勵,強化孩子的行為。這樣,遵守規則就會逐漸內化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當然,父母的鼓勵應該具體針對遵守規則的情形,例如,“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這讓媽媽很高興。”“你按時睡覺,媽媽覺得你很會安排時間。”而不是籠統地說“你真棒”或“你真是個好孩子”。

8.多給孩子耐心地指導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自我意識和自我控製能力還沒有發展好,內心缺乏規則意識,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教誨,也不可能很好地去執行這些規則,這是必然的。自律不是來源於強製的行為,但也不是自發產生的,它需要父母的指導與不斷重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父母來說,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就能夠耐心地對孩子說:“這樣做是不行的,你已經知道了。”“媽媽已經說過了,這樣做不可以。”

同時,我們應當允許孩子通過試探來獲知什麽是規則。當孩子不按規則做事情的時候會發生什麽?比如,孩子把房間弄亂後會怎樣?孩子在**蹦床會怎樣?孩子隻有在不斷地對規則和後果的體驗中,才會逐漸學會遵守規則,並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