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選故事任您挑

每一位父母終其一生都會把孩子掛在自己的心上,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這個社會上擁有一個人生的坐標,撐起屬於他們的一片天空。事實上,想讓孩子獲得成功並不難,隻要從小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具備成功的素質便可。而創新,是當今成功者必備的素質之一。如果你覺得上麵的故事還不足以激發孩子“創新”的意識,那麽也可借鑒下麵這些故事。

別凍壞了耳朵

說起“創新”,很多孩子可能會覺得那很高深、神秘。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創新。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得這個道理,不妨給他們講講《別凍壞了耳朵》這則故事。

1973年,15歲的C.格林伍德收到了一份聖誕節禮物——一雙冰鞋。他興奮異常,馬上就到屋外結冰的小河去溜冰,結果不到幾分鍾便跑了回來,因為外麵太冷,風呼呼地吹著,格林伍德剛玩一會兒,就覺得耳朵受不了。戴上皮帽子,一玩起來又滿頭大汗。就這樣,格林伍德一會兒脫了皮帽子,一會兒戴上皮帽子,忙得不可開交,玩得也不盡興。

最後,格林伍德隻好回到了屋裏搓著耳朵向媽媽訴苦:“媽媽,外麵太冷了,我的耳朵都要凍壞了!”

“來,讓我看看!”媽媽捂著格林伍德的耳朵,心疼地說,“你像媽媽這樣捂著耳朵,慢慢就暖和了!”

媽媽的手真暖和啊!格林伍德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如果用一副耳置護住耳朵,我不就能無憂無慮地滑冰了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請媽媽照他的意思縫一副耳罩。並且媽媽也覺得他的主意不錯。

於是,他們找來兩根細鐵絲,折成了耳朵的形狀,然後把帶毛的兔皮貼著鐵絲縫好。啊,真是又輕巧,又暖和,十分方便實用!

不久,很多人都來找格林伍德,並希望得到一副耳罩。格林伍德和媽媽經過商量,索性把祖母請來,一起製作耳罩,公開出售。後來,格林伍德為耳罩取了名字叫“綠林好漢式耳套”,並申請了專利。

最後,由於耳罩銷量的不斷增加,格林伍德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耳罩工廠。

由於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舒適、更美好,而格林伍德發明耳罩就是出於這個目的,所以很受大家的歡迎。

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孩子能勤於思考、善於總結,說不定,他就會成為小發明家呢!

保健牙刷的發明

刷牙,牙齦出血,在很多人看來那不過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有一個人並不這麽想,這個人是誰呢?

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職員加藤信三,每天清晨得趕車上班,盡管感到睡眠不足,頭暈目眩,但還得按時起床,閉上眼睛匆匆洗臉刷牙。

有一天,他發現一刷牙就牙齦出血,他記得這不是第一次出血,以前刷牙也常常如此,換過幾把牙刷,仍不見改變。他望著牙刷,不禁怒上心頭,將牙刷一折兩斷。

轉身又想,發怒又有什麽用呢?牙刷廠老板照樣生產讓你牙齦出血的牙刷,除非你不用牙刷刷牙。牙總得要刷,那為什麽就不能生產不會使牙齦出血的保健牙刷呢?

想到這裏,加藤轉怒為喜,“我為什麽不去完成這一發明呢?這項發明一定大有市場。”此後,加藤開始研究不使牙齦出血的保健牙刷。

在研究過程中,加藤想到了很多解決牙齦出血的辦法,如牙刷改用較柔軟的毛,慢慢地刷等。但是,效果均不理想。後來,他又想到:牙刷毛的頂端是不是像針一樣尖呢?他用放大鏡一看,發現毛頂端與他意料的不同,是四角形的。後來,他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將毛的頂端磨製成圓形後,可對防止刷牙時牙齦出血有較好效果。

加藤的怒氣變成了一項相當有價值的發明,公司欣然采用了他的方案,使改進後的獅王牌保健牙刷銷路極佳。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更多時候隻是去抱怨、去生氣,可是唯獨忘記了去“改變”。如果大家能像加藤那樣,換一種方式來思考自己所麵對的困難,那麽就可以把一些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成功的契機,從而使自己從中受益。

把愛送給她

創可貼,顧名思義,有了創傷便可以貼上,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外科用藥。不過,與其他發明不同的是,創可貼的來曆充滿了浪漫色彩——它的誕生和一對夫婦有關。

20世紀初,美國強生公司有一位名叫埃爾·迪克森的普通員工,他和妻子剛剛結婚不久,兩人的感情非常好。不過,迪克森太的妻子擅長烹飪,她做飯的時候常常會切到手,或者不小心燙傷自己。每到這時,迪克森就會跑過來拿出繃帶,熟練地替太太包紮好。

有一天,迪克森的妻子對他說:“你看,我手上的傷口已經好了。幸好那天你在家,要不然我隻能去診所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妻子的話讓迪克森突然想到:對啊,要是有一種包紮繃帶,能讓傷者自己包紮就好了……咦,如果把紗布和繃帶粘在一起,不就可以騰出一隻手來包紮傷口了嗎?

一道靈光從迪克森的腦袋中一閃而過。

於是,迪克森開始了他的試驗。首先,他拿來一條紗布放在桌子上,住上麵塗了一層膠,這就是一條簡易繃帶。然後,他把另一條紗布折成小方塊,抹上一層藥水,粘貼到繃帶中間,一個簡易的包紮繃帶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把膠長時間地暴露存空氣中,它就會發幹。於是迪克森找來了許多不同的布料,把它們一一粘在膠帶上麵,希望能找到一種需要時立即就能揭下來的材料。後來他發現,一種質地粗硬的紗布能夠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

迪克森先生發明的創可貼的確很好用,它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也為強生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若能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便能發現,生活中處處是學問。然而,難就難在如何把學問通過“創新”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讓生活變得更舒適、更方便。

隻要一毫米

美國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它所生產的牙膏品質優良,包裝精美,所以很受消費者售的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0%~20%之間。可是,到了第11年,業績突然停滯下來,並且此後的兩年都是如此。

公司總裁對此很不滿,他召開了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誰能想出解決的辦法,讓公司業績增長.就重獎10萬美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打開紙條看完之後。馬上簽了一張10萬美元的支票給了這位經理。

那張紙條上隻寫了一句話:將現在牙膏的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每位消費者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呀?

公司立即開始更換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創新並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是一件多麽巨大的“工程”。其實,創新體現在生活的細枝末節當中,也許隻有那麽一點小小的變化,就能引起巨大的成功。牙膏公司之所以能獲得成功,跟這樣“微小”的改變是分不開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若能讓自己的思路“擴大1毫米”,便可以想出他人想不到的好點子。

別讓橡皮再跑掉

也許有些孩子會認為,創新離日常生活太遙遠了,自己又不是科學家,怎麽可能懂得創新呢?其實,很多的發明創造都是由日常生活中小事所觸發的靈感引起的。如果你的孩子不相信,不妨找個機會給他講講《別讓橡皮再跑掉》的故事。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位窮畫家,他的名字叫叫律博曼。律博曼的畫具隻有一根鉛筆和一塊橡皮,而僅有的一支鉛筆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博曼繪圖時出了一點小錯,可是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自己的那塊橡皮。等他費了好多勁找到橡皮時,鉛筆又不見了。這讓他非常惱火。

鉛筆找到後,為了防止再丟,律博曼索性將橡皮用絲線紮到鉛筆的尾端。但用了一會,橡皮又掉了。律博曼想:如果能把橡皮頭和鉛筆固定在一起就好了,這樣,隻要鉛筆在,這橡皮也一定跑不掉。

說幹就幹,律博曼剪下一小塊薄鐵片,把橡皮和鉛筆繞著包了起來。這下可好了,橡皮頭緊緊地固定在了鉛筆的末端,隻要他的鉛筆在手中,橡皮頭就也在手中,如果畫畫時出了錯,隻要把鉛筆倒過來就可以修正錯誤了。

後來,律博曼為自己製作的帶橡皮的鉛筆申請了專利,並把這專利賣給了一家鉛筆公司,從而賺得55萬美元。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律博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隻要你善於觀察,勤於思考,說不定哪一天你也會發明出自己一些方便、快捷的小發明呢。

從“一”到“十”

亨利·飛利浦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孩子,十幾歲開始就到電器維修店當學徒。他年紀雖小,卻非常上進,沒過幾年,就成為了正式的技工。

在電器維修店裏,每天都堆滿需要維修的錄音機、收音機等電器、飛利浦雖沒有一句怨言,但總有一些問題令他非常煩惱。比如,在修理電器時,他經常把螺絲釘上的“一”字線擰壞。每天跟螺絲釘較勁的飛利浦,下決心要發明一種既省力又耐磨的螺絲釘。

一字形的螺絲釘太脆弱了,稍微一使勁就會被擰壞。要是換個形狀,會怎麽樣呢?飛利浦反複思考著這個問題。有一次,他拿著被擰壞的螺絲釘,在與“一”字線垂直的地方畫了一條線。這時,一個創意的火花從他的腦子裏冒了出來。“對了,就這麽辦!把它改成‘十’字形!”

他想辦法把店裏的一部分螺絲釘從“一”字形改成“十”字形,並且把螺絲刀的頭的形狀也改成“十”字形。這樣一來,使用十字形的螺絲釘和螺絲刀時,螺絲刀就會自動居中,不易滑脫,隻要稍一使勁,就能擰緊螺絲釘,而且不易損壞。

飛利浦的發明一問世,立刻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因為當時許多人都有過與他相同的煩惱。後來,飛利浦申請了專利,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亨利·飛利浦隻是把螺絲釘上的“一”字線變成“十”字線,再對螺絲刀做了相應的改動,從而解決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並擁有了一項受人們歡迎的發明。這則故事告訴了大家,有些時候,創新又是存在於一點小小的變動之間!把火車連接起來

對於那些慣於把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來說,前人創造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多給自己的孩子講講“科學”創造的故事,這樣對培養他的“創新”精神有很大的幫助。《把火車連起來》就是這樣一則故事。

今天的火車,是由許多接車廂組成的。每節車廂之間,是用自動掛鉤連接起來的。但在19世紀中葉之前,這種掛鉤還沒有發明。那時,火車的各節車廂是用鐵鏈子拴起來的。這種辦法費時費力,一遇到列車爬坡,車廂就很容易脫節,甚至還會導致翻車事故。

美國人哈姆爾特·詹內就是當時的一名鐵路工人。他看到這種情況後,決定發睨一種新的連接方法,以減輕鐵路工人的勞動強度。

1867年的一天,詹內在回家的路上,被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擋住了。隻見他們兩人一組,麵對麵,腳頂腳,胳膊伸直,手指彎曲著勾在一起,身子向後傾斜著轉圈。這時,詹內想:“要是能製作出一種裝置,像兩隻手一樣可以勾起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想到這裏,他忘記了一天的疲勞,回到家裏立刻開始用木頭製作手的模型。他把模型的手指設置成了彎曲的形狀,使它們能連在一起。但是,因為木製的手不能活動,試驗失敗了。

詹內並不氣餒,經過多次改進,他終於發明出了火車自動掛鉤。這種掛鉤是用鐵鑄造的,其外形像兩隻手,安裝在每節車廂的兩端。“鐵手”的掌心有個開關,兩隻“鐵手”一碰,觸動了開關,就可以緊緊地“握”在一起。如果要把它們分開,隻要啟動另外的開關就可以了。

火車自動掛鉤的發明,不僅把鐵路工人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還方便了鐵路運輸。為了紀念這一發明,人們把火車自動掛鉤稱為“詹內掛鉤”。

要想“創新”,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當做理所當然的。隻有嚐試著去改變生活中的不方便,才能讓“物”真正為己所用。

不用水也能洗衣服

在家裏,大家會發現,媽媽從來都不用洗衣機洗冬天的羊絨大衣,而是送到幹洗店讓那裏的工作人員洗幹淨。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這是由於羊絨和亞麻布等材料的衣物隻要一沾水就會縮水褪色,所以隻能送到幹洗店,讓它們不沾水就變幹淨。

幹洗是一種不用水的洗滌方法,讓有機溶液滲入衣物,就可以從紡織纖維的表麵除去油汙。用這種方法洗滌高級服裝,可使服裝不變形、不褪色。

幹洗的方法是19世紀中期由一個名叫裘利的法國人發明的。

裘利本人是做衣物染料生意的。

有一天,他在家中打掃衛生時,不小心把桌上的一盞油燈打翻了,燈油濺得到處都是,把妻子最喜歡的那塊桌布弄髒了。

“糟糕!如果妻子發現了一定會很生氣的,我得趕快收拾幹淨。”裘利一邊想一邊拿起抹布使勁去擦桌布上那塊大大的油漬。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隻見桌布上煤油浸過的地方不僅沒有汙痕,反倒比別處顯得更幹淨。

這是怎麽回事呢?裘利反複進行了試驗,後來終於明白原來是燈油溶解了桌布上的髒東西。裘利馬上意識到,自己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清洗方法。

後來,裘利在自己的工廠裏開始使用這種清洗方法,因為這種方法不需要水就能把衣物清洗幹淨,並且衣服不褪色、不變形,所以很受人們歡迎。一年後,裘利在巴黎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服裝幹洗店。

聽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事實上呀,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的“不可思議”與“想不到”的事情,隻要大家能像裘利那樣,做一名“有心人”,說不定,就會因此找到創新的機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小發明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