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能在手指尖上

俗話說“心靈手巧”,這句話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觀察我們身邊的人,我們不難發現,但凡“心靈者"一般都“手巧”;反之,"手巧者”也必“心靈”。不僅中國有這種說法,在外國同樣也類似的說法。國外一位從事腦科學研究幾十年的專家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的智能在他的手指尖上。”為什麽這麽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的活動是受大腦支配的。腦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把人的大腦分成為若幹功能區,如枕葉為視覺區,顳葉為聽覺區等。人體的各個器官在大腦皮層上都有一個相應的代表區,這些代表區的麵積是不同的。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手指機能的代表區,麵積就比較大。但人腦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複雜的行為都需要各皮層區的聯合作用。當人用手進行操作活動時,在手和腦之間就進行著不斷的信號傳導:手的活動的各種細節不斷傳輸到大腦,經過大腦的分析綜合,不斷地指揮、糾正、改善手的操作。如果手是在進行一種比較複雜的、創造性的工作,那就需要大腦進行多方麵的智力活動。這樣,練巧手和長智能就獲得了相互促進的可能性。

古今中外,有許多成才人物童年時心靈手巧的佳話,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論證。美國有一個名叫維尼夫雷特的小男女孩,3歲就寫詩和散文,4歲能用世界語寫劇本,5歲他的詩文在各種報刊上發表,博得好評。這些應歸功於她的母親斯托娜夫人的教育有方。斯托娜夫人在介紹她教育女兒的經驗時說道:用紙和布製作物品等運用手指的遊戲,對發展孩子的能力是有效的。她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就教女兒做玩具衣服和簡單的刺繡,用紙或手帕教孩子折迭各種物品、形體,用泥巴捏製小玩意兒,學習剪紙、刻花、編織等,以及進行一些書寫技能的練習。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逐步提高難度和要求,是會有很大收益的。

許多人並不知道手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我們的大腦之所以能發達到今天這樣的程度,就是因為手的實踐作用。大腦的發達、思維的開拓、創新思維的出現都要通過手去實現。要產生創新思維,就是要不斷去實踐,而且是通過自己雙手親自的實踐。由於現在的學生動手少,所以創造性思維就少了。因此在孩子中強調手的機能訓練已是當務之急。特別要在中小學生中強化手的訓練,要讓他們多用手來開發他們的無限思維。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本身就是手和腦的結合,在手腦並用的不斷循環中將人類文明逐步引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