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從理論上講,孩子要對學習維持良好的注意力,就必須能夠獨立地控製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能夠自我處理、排斥對學習有幹擾的刺激。假如家長從小不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孩子怎麽能夠控製自己不受外界種種**的幹擾?

在一次低年級小學生生活能力調查中顯示:一年級小學生,不會洗臉的有49%,不會穿衣服的占37%,而不會整理書包的占90%以上……這些都是孩子動手能力嚴重不足的真實寫照。

導致孩子動手能力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家長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孩子出事或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他們動手去做,這種做法讓孩子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動手的機會。

(2)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孩子進了家門,這不許動,那不許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以活動的空間太小。

(3)家長過於嬌慣孩子,認為小孩子把書念好了就可以,家裏的事情大人能做的決不讓孩子碰一下。這種額外的“關照”,讓孩子失去了許多實踐的機會。

(4)家長們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拚,讓孩子動手的材料太少。

因為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沒有獨立思考和做事的習慣。許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因此,要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家長應努力轉變自己的觀念,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如果能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就能夠很好地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具有很大的好處的。

要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習慣,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很多觀察資料顯示,要讓孩子自己在三四歲之前完全學會穿衣服和脫衣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疊被子,學會自我管理,這種意識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

研究證明,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有了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的獨立意識。這時,他們穿衣服、脫衣服雖然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也可能做得不合家長的意。但是,作為家長,我們非但不要覺得不耐煩,怕麻煩,還應該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慢慢地實踐。當然,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邊及時教孩子正確的穿衣服和脫衣服方法。

如果家長為了省事,不讓孩子動手,孩子一旦形成了依賴的習慣,他就不會自己動手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

除了鼓勵孩子自己穿衣服、脫衣服之外,家長還應該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慢慢養成冷了會添衣服,熱了會脫衣服的習慣。同時,還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疊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套、小襪子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一個好孩子。

2.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家長可以提供以下條件。

(1)家長應該為孩子準備一個地方,讓孩子專門用來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讓孩子知道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之後,都應該將這些東西送回它們自己的“家”去。

(2)要讓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爸爸媽媽偶爾幫幫忙,也隻是幫忙,應該獲得感謝。

(3)家長要盡可能地用遊戲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參與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用品等事情,並且堅持不懈地不斷強化,最後使孩子形成習慣。

3.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學點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遊戲或開飯前後,拿出或放同餐具、玩具、用具、其他用具和圖書等。

4.給孩子準備“動手材料”

為孩子購買一些操作性強的玩具,如橡皮泥、拚圖、積木等,讓孩子動手拚裝。這樣,能鍛煉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

5.教孩子手工

根據孩子的興趣教孩子繪畫、泥工、剪貼等,在動手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創造能力。

6.給孩子安排任務

讓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可以避免養成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惰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幫忙。比如對孩子說:“幫媽媽拿東西”、“幫媽媽把床單拉平”、“幫媽媽把果皮扔了”、“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等。在孩子每次幫大人做完事情以後,家長應對他(她)的好表現給予肯定、表揚。讓孩子享受到“勞動”帶來的喜悅與快感。

總之,孩子隻有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夠主次分明,控製自己不受外界**的幹擾,從而維持良好的注意力。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