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曾經說過:“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喜歡動腦筋思考的孩子內心充滿了好奇與求知的欲望,在求知欲的驅使下,這些孩子更加熱衷於學習與求解。學習的主動性更強,而注意力也更集中。可以說,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等於給孩子的能力安上了“驅動器”,在“未知”的驅動下,孩子必然能成為一個注意力集中,優秀而傑出的人才。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依賴性比較強的弱點,這不僅表現在生活方麵,也表現在學習方麵,他們僅僅滿足於別人怎麽講,給他什麽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然後得到答案。教育專家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跟孩子的生活作風有關係,懶惰是他們不愛動腦的誘因。有些孩子從小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上學以後,習慣於家長陪讀,學習時懶得思考,遇到問題總希望父母給自己解出答案。如此懶散的態度,怎麽可能激發動腦思考的欲望呢?

(2)知識缺乏。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積累,孩子並不懂得該如何下手思考問題,於是腦中就有很多的“未知”但沒有“求解”的習慣和願望。久了,就養成了一種思維慣性。

(3)家長的“幫扶”過度,造成孩子不愛思考。孩子在學校遇到一點點小問題,就想求助於別人,這時候,很多家長往往怕讓孩子思考太費事。就索性替代孩子思考了。更有甚者,一些家長在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時,索性就幫孩子把答案寫上了。

(4)孩子自身貪玩,怕思考。思考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有一些貪玩的孩子,心裏老想著精彩的動畫片、激動人心的遊戲,所以他是沒有心情花時間思考的。遇到問題,不是丟在那裏不管,就是隨便抄抄了事,又或者叫家長代勞。

因此,要想改變孩子不愛動腦,注意力渙散的不良習慣,家長應從自身出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專家以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

(1)不要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低年級的孩子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而且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有些家長為了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的確能馬上“打發”他們,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應該啟發孩子,提醒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看過的書、查找到的資料等去尋找答案。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們會充滿成就感,也會更加願意自己動腦。

(2)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境之中。如果孩子不愛提問題時,家長應該主動“創造”一些問題去考他,或者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還可以在家庭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時去和孩子商量。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動思考。

(3)跟孩子一起收集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很多,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家裏。空閑時間,大家可以翻閱這些資料,互相討論感興趣的問題。

(4)搞家庭智力競賽。利用節假日進行,家長和孩子輪流做主持人,設立小獎品或其他獎勵措施。為了增強氣氛,可以請親友或其他小夥伴參加,這樣既可以令家庭充滿溫馨,也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到勤於動腦的樂趣。 總之,為了培養孩子勤於動腦、思考的習慣,家長要經常創造動腦筋的氛圍,鼓勵孩子多想、多問、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