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澳大利亞的對外貿易

作為資本主義國家中較為重要的貿易國之一,對外貿易的演變與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存在千絲萬縷的聯係。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戰後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額有很大增長,但在世界貿易市場中的競爭性地位卻有所下降;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大大改善,進出口商品品種日益多樣化;20世紀60年代亞太地區經濟騰飛,為澳大利亞對外貿易重心東移提供了極好的時機。此外,澳大利亞對外貿易條件及貿易夥伴國也有顯著變化。

一、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的演變

從20世紀初期澳聯邦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出口貿易額從1億澳元增加至3.15億澳元,進口貿易額從7000澳元增至2.47億澳元,增加2倍多,按人口計算的平均進出口貿易額則增加不足一倍。

戰後初期,澳大利亞進出口貿易額發展仍然沒有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額卻有了明顯增長。即使工業品已經成為國際貿易巾增長最快的部門,戰後國際市場的繁榮,仍然給當時的一些初級產品供應國如澳大利亞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戰時的大量內外市場需求,以及侵朝戰爭引起的價格上升,使得1951年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額達到34.52億澳元,其中出口貿易額為19.64億澳元,進口貿易額為14.88億澳元。澳大利亞整個50年代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工農業生產的增長。同時。出口商品價格的波動頗為劇烈,總的趨勢來看是逐年下跌的。因此,50年代貿易額的增加,主要來源於貿易量的增加。

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於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和對進口控製的放鬆,澳大利亞國際收支惡化。為解決國際收支危機而采取的緊縮措施導致經濟增長緩慢及失業增加,澳大利亞政府進而采取高關稅的措施刺激出口並限製進口。該時期澳大利亞對外貿易額有了一定的增長,增幅約為1倍左右,但與同期的日本和西歐共同市場諸國貿易增長速度相比略顯緩慢。

20世紀70年代早期開始,澳大利亞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其長期建立的曆史貿易模式在70—8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72—1973年度,當全球經濟由於石油價格急劇上升而萎縮時,相比其他OECD國家,澳大利亞經濟似乎並未受到很大影響,這主要因為澳大利亞原油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且一直是國際煤炭市場的能源出口國。1972年,澳大利亞出口狀況良好,貿易順差超過200萬美元,並且隨著商品價格激增,之前一直處於下降狀態的貿易條件開始出現對澳大利亞有利的局麵。該時期羊毛價格上升了150%,穀物價格也增加了80%。澳大利亞石油、煤炭產出增加,能源出口迅速發展。但是到了80年代,石油價格下降,尤其是自1986年開始,澳大利亞作為能源出口國的地位也隨之下降。此間澳大利亞出口仍嚴重依賴於初級產品,對亞洲依賴性趨勢明顯。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澳大利亞旅遊業的發展,成為其外匯的主要來源。

到了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大部分OECD成員國經濟於1990—1991年度進入衰退,並在此之後的5年複蘇期中經濟發展仍然緩慢。從GATT到WTO的轉變促進了各國問國際貿易的聯係,但美日間出現結構性貿易失衡,保護主義盛行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世界貿易的增長嚴重依賴於東亞、東南亞及中國貿易的發展,這些國家外向型貿易增長迅速且多以工業品和中間品為主,地區間貿易及資本流動也相當頻繁。但發達國家采取的保護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尤其是糧食產品,以及工業品貿易產生諸多影響。該時期澳大利亞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並於1990—1991年度實現自1985—1986年度來的首次順差,特別是能源和工業品,出口額增長顯著。原因主要是海灣危機導致的國際石油價格急劇上升,且澳大利亞工業品出口受歐洲及北美工業國衰退的影響較小。工業品出口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明顯增加,甚至在衰退時期也呈上升趨勢,這多來源於對經濟增長強勁的亞太地區的出口。但與澳大利亞傳統初級產品尤其是農產品相比,工業品出口的增長並未使其價格更有競爭力,商品價格下降也使得1990—1991年度貿易條件一度惡化。

自2000年以來,商品價格的上升,大大改善了澳大利亞的貿易條件。澳大利亞商品和服務的貿易總量有顯著的增長,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亞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為5637億美元,同比上一個財年增加了14.6%,相比1988—1989年度的1181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2008—2009年度出口額實現284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1.9%。從20世紀90—21世紀初的20年中,出口額年均增長率為7.7%,出口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2%。所有出口項目,包括初級產品、簡單工業品及深加工製造品、其他商品和服務等都有了大幅增長。初級產品出口中,燃料和礦產品增幅明顯。但是由於國內消費及投資活躍,澳大利亞進口貿易的增長部分抵消了出口貿易的增長。

截止到2009年,澳大利亞名義GDP位於世界第十三位,由PPP調整過的實際GDP居第十八位,約占全球經濟的1.7%,而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為47.1%,進出口額分別居世界第十八位和第二十二位,澳大利亞進出口占世界貿易總量的份額分別為1.5%和1.4%,貿易條件自2004年以來也上升了56.2個百分點。資源出口約占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亞出口額的一半左右,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部門,其次是加工業及原始產品出口。澳大利亞政府積極鼓勵製成品產品出口,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仍然不是很強。

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一)出口商品結構

澳大利亞以出口農礦產品著稱世界,其對外貿易結構一直被認為是用本國初級產品換取國外工業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澳大利亞農牧產品占出口總額的86%以上,單羊毛、小麥兩項即占出口總額的62.69%。戰後,隨著澳大利亞製造業的興起和發展,澳大利亞某些工業部門逐漸實現自給自足,並在國際市場上尋求出路,澳大利亞也開始與其他工業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品和加工原料的商品交換。

從澳大利亞出口商品構成看,戰後總的變化是:一方麵,農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縮小,從最初的85%下降到1/3左右。其中,比重變化最大的是傳統上出口居首位的羊毛,羊毛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20世紀50年代"羊毛景氣"時占65%,以後一路下滑,60年代不足20%,70年代猛降至10%,80年代由於羊毛市場的低迷與波動,其在出口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2008—2009年度,該比重相比上一年度又有了非常明顯的減少,約占出口總額的1%左右。另一方麵,礦產品所占比重明顯增大,從1/10上升至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並且仍然處於上升趨勢。

2008—2009年,澳大利亞商品出口貢獻最大的三個行業是采礦業(48%)、製造業(25%)和批發貿易(12%),共計占出口總額的85%以上。初級產品的出口達1612億美元,同比增加了41.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能源和鐵礦石價格的上漲。製造業出口額439億美元,下降了3.3%,其他商品出口額約為254億美元,上漲19.7%,同時服務出口533億美元,同比增加5.2%,

其中,出口增幅明顯的商品主要包括:煤炭,出口額為544億美元,上升123.9%;天然氣出口額101億美元,增幅72.3%;小麥出口額49億美元,增幅71.0%;鐵礦石和精礦出口額342億美元,增幅66.9%;黃金出口額175億美元,增幅42.7%;與教育相關旅遊服務出口額166億美元,增幅22.7%。

(二)進口商品結構

澳大利亞進口商品構成與出口情況恰恰相反。在澳大利亞進口商品構成中,農產品及礦產品始終占極小比重,而包括原油在內的工業品則占85%以上。自1988—1989年度至2008—2009年度的20年中,澳大利亞中間產品的進口額從241億美元上升到98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約為7.3%,截至2008—2009年度,約占總進口的35.2%。中間品主要用於國內消費品或出口的加工生產。由此可知,澳大利亞進口商品主要用於生產,較少直接供應消費,也反映了澳大利亞製造業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的資本設備及材料,這主要與戰後澳大利亞政府一直推崇的進口替代、製造品自給的政策有關。

的進口約為435億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長約2.2%,反映了能源產品尤其是原油及成品油的明顯增加。工業品進口約1597億美元,同比增加了5.2%。其他貨物進口額為162億美元,增加了105.4%;服務進口也有所上升,約為565億美元,增幅為5.9%。個人旅遊(Private Travel,不包括教育)服務進口約為184億美元,原油為145億美元,成品油為122億美元,客運汽車為116億美元,這些都是澳大利亞較重要的進口項目。

就進口商品而言,2008—2009年度,增長較快的包括以下幾項:抽水泵(不包括液態泵)機器零件,進口額28億美元,上升約65.8%;黃金,進口額115億美元,上升51.7%;職業服務,進口額33億美元,上升約46.3%;嬰兒車、玩具、遊戲及運動商品增加24.2%;技術及其他商業服務,增加19.2%達到49億美元;同時還有個人旅遊服務增加13.8%,約為184億美元。

三、貿易條件

戰後很長一段時間,除個別年份外,澳大利亞貿易條件發展並不理想。貿易條件代表出口價格相對於進口價格的比例關係,雖不能完全反映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是絕對有利或絕對不利,但可以基本反映這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所處的地位。

貿易條件的改善主要反映為出口價格的上升,從2003—2004年度開始,澳大利亞貿易條件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澳大利亞出口價格年均增長率為10%,而進口價格年均增長率為2%。2008—2009年度,由於澳大利亞出口價格上升高於進口價格的增加,澳大利亞貿易條件同比上一年度增長約7.5%,成為繼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從實際來看,盡管許多自然資源和能源出口價格有了增長,但從總體來看這也部分被金屬平均價格的下降抵消。此外,澳元相對美元升值(以澳元價值計算)也減少了大批出口商的收入。

四、對外貿易夥伴國

從地理分布上看,澳大利亞貿易夥伴國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澳大利亞主要貿易地區從英、美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轉向亞洲。英國是澳大利亞曆史上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曾經有約一半以上的貿易來源於英國,但是隨著澳大利亞貿易政策及貿易重點的轉移,近年來澳英貿易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即使在澳英之間優惠貿易協定還有作用的時候也已然處於下滑狀態,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之後更加嚴重。當前兩國的出、進口貿易隻占澳大利亞出口的4.5%,進口的4.9%。

近年來,澳大利亞對東南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幅尤為明顯。對亞洲出口占澳出口總量的比例由1988—

1989年度的53.6%上升至2008—2009年度的68.7%(同期對歐洲出口比例從19%下降至12.9%,對北美出口比例變動由11.9%下

降至8.6%)。尤其是日本、中國、韓國及新加坡、中國台灣地區已日益成為澳大利亞主要的出口市場,約【澳大利亞經濟】占2008—2009年澳大利亞出口總量的48.4%。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550.05億澳元,約占澳出口總量的19.3%),其次是中國機火車取代蒸汽火車。五個主要的鐵(444.41億澳元,15.6%),兩國出口量合計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量的1/3以上,前5大出口國出口合計約一半,前10大出口國出口量占澳出口總量的2/3以上。

澳大利亞從亞洲的進口占澳大利亞進口總量的比例由1988—1989年度的38.5%上升至2008—2009年度的49.4%,而2008—2009年度對歐洲、北美的同一比例分別為23.0%和15.8%。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亞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是中國(385.67億澳元,占澳進口總量的13.8%),其次是美國(356.38億澳元,占總進口的比例為12.8%),再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前兩大進口國約占澳大利亞進口總量的27%左右,前五大進口國約占進口總量的46%,而前十大進口國提供約2/3的進口。

截至2008—2009年度,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兩國貿易額同比上年增長了29.8%,過去5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22.8%。近年來,日本也一直是澳大利亞的主要貿易夥伴國之一,近5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4%。

[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中澳兩國雙邊經貿關係發展步伐加快,兩國間貿易聯係的重要性增強。

從貿易地位上看,澳大利亞2008—2009年度前10位雙邊貿易夥伴國中有6個是亞洲國家,約占澳大利亞總貿易的44.9%。從雙邊貿易總量來說,中國已然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國,約占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量的14.7%,而20年前的中國尚未進人澳大利亞貿易夥伴國前十位。截至2008—2009年度,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約占澳大利亞進口總量的13.8%;同時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量的15.6%。2006—2009年,中澳雙邊貿易總額從547.41億澳元上升至830.08億澳元,平均年增長率為22.8%。其中,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額從2006年的264.22億澳元上升到2009年的444.41億澳元;而澳大利亞從中國的進口額也從2006年的283.19億澳元上升到2009年的385.67億澳元。

從貿易商品結構來看,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原料和初級產品,如礦產品,人造鋼玉、氧化鋁、氫氧化鋁,金屬及其製品,羊毛、棉花等紡織原料,生(羊、牛、馬)皮,穀物等。而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為機械器具,電機、電氣、音像設備,服裝、針織物品,家具,遊戲用品,原油,塑料,箱包,輪胎等。當然,隨著中澳兩國各自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雙邊貿易關係的加深,

澳中兩國雙邊貿易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技術層次上也有所提高。澳大利亞對中國來說,再也不隻是食品和工業原料的來源地,澳大利亞已日益成為尖端與技術先進產品的供應者。此外,澳中兩國的商業來往不隻局限於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也在不斷發展。澳大利亞向中國提供的金融、運輸以及教育等方麵的服務日益增多,進入中國的保險業市場對澳大利亞利益也十分重要。

澳大利亞主要城市之間有費用較低的公交服務,每1000人約注冊有601輛汽車。在北部地區,公路運輸在夏季雨季一般會停止。但政府已投資25億澳元給各州和北部地區進行一項為期5年的公路運輸計劃及一項200周年公路發展計劃,該項目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曆史上和平時期最大的建設項目。卡車占國內貨物運輸的75%。規範卡車運行是州政府的權力,聯邦運輸谘詢委員會負責政策協調工作。沒有統一的最大質量或高度的限製,一些州為防止橋梁受損禁止卡車通過。貨車行馳的速度在48千米/小時(昆士蘭州)到97千米/小時(南澳大利亞州)不等。澳大利亞公路運輸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一列長長的卡車或貨車,由一個車頭牽引著,急馳在綿延的公路上,一次可以承載1000隻羊或幾百頭牛。

[日本]澳日貿易自20世紀60—70年代就以較快的速度發展,70—80年代的增長速度更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複與增長,日本大量購買澳大利亞的原料與食品,包括羊毛、煤炭、鐵礦石、鋁土、銅、糖及肉類。60年代中期以後,澳大利亞鐵和非鐵金屬礦藏的大量發現與開采,使得礦產品又一度成為澳大利亞主要出口商品,並且大量銷往日本。但是,由於近年日本經濟的飽和及發展減慢對兩國貿易關係的改變也有一定作用,最為顯著的是日本對澳大利亞礦產品需求下降(包括對原材料及中間產品的需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對日澳之間的貿易會造成輕微影響,但日本仍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貿易夥伴國之一。2008年,日本約進口澳大利亞38%的青銅,21.5%的鐵礦石,43%的煤炭。而從2009年數據來看,日本仍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出口額約占澳大利亞出口總貿易額的19.3%,同比上年增加了46.7%。日本對澳大利亞貿易發展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戰後,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進入澳洲市場。20世紀中後期澳大利亞對外貿易中心轉向亞太地區,但從澳美近年關係發展來看,美國對澳大利亞經濟發展依舊重要,兩國間貿易仍然頻繁。20世紀末,澳大利亞進口約1/5以上的產品來自美國,但對美國的出口並不多,僅占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8.77%。到2008—2009年度,澳大利亞從美國進口產品約占進口總額的13%,澳大利亞向美國出口的比重約為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6%左右,可見澳美進出口貿易存在一定的不對稱。在產品構成上,澳大利亞多向美國出口農礦產品,如羊毛、糖、黃油、煙草、新鮮冷凍肉類、煤炭、鋁礦、石油產品、原油和有色金屬等;從美國進口飛機零部件、機械設備、電子設備、運輸設備和精密儀器等。澳美兩國都是世界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彼此存在一定的競爭。近年來,由於美國對來自澳大利亞的羊毛、肉奶製品、鉛、鋅等產品的保護壁壘加強,澳美之間摩擦不斷。截至2009年,兩國間貿易總額達530.79億澳元,美國不僅是澳大利亞第三大雙邊貿易夥伴國,也是澳大利亞第四大出口市場,並且是澳大利亞第二大進口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