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的中央銀行,其主要職責為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其中製定由銀行內部的儲備銀行理事會負責,而執行由儲備銀行項下的國內市場部門負責。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是通過製定現金利率(Cash Rate)來達到國內經濟發展的目標。

一、澳大利亞的中央銀行

澳大利亞的中央銀行是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它是澳大利亞貨幣政策製定和執行的機構。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依據澳大利亞1959年頒布的《儲備銀行法》成立,由澳大利亞政府全資所有,並向澳大利亞議會負責。

(一)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發展曆程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前身是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1911年,澳大利亞立法建立澳大利亞聯邦銀行。1959年,《儲備銀行法》

(The Reserve Bank Act 1959)對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進行結構性劃分,將其分為兩個部分。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的企業組織部分單獨劃分出來,成立一個新的機構以執行中央銀行的職責,這便是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同時原聯邦銀行中的商業和儲蓄銀行服務轉到另一個新的機構,該機構保留了原有的名稱,仍然被稱為澳大利亞聯邦銀行。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中央銀行的職能並非與生俱來,它經曆了多年的發展曆程:1911年,第一部《聯邦銀行法案》(Commonwealth Bank Act 1911)規定:銀行隻具有商業銀行和儲備銀行的職能,並不存在對中央銀行匯付,也不具有發行貨幣的職能。銀行由政府進行監管,貨幣發行由澳大利亞國庫部進行管理。1920年,發行貨幣的職責由國庫部轉向了貨幣局。1924年,《聯邦銀行法案》進行修訂,正式賦予銀行發行貨幣的權力。從1924年到1945年,聯邦銀行開始逐漸發揮中央銀行的職責。最初的體現是製定貨幣政策以應對澳大利亞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經濟蕭條。1945年,新《聯邦銀行法案》進一步增加了聯邦銀行的職能範圍,規定了聯邦銀行擁有管理貨幣和匯率的權利,並製定了相應的銀行製度。1959年,《儲備銀行法》的頒布使得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成立,開始正式執行中央銀行的職責。1983年澳大利亞的外匯管製被取消之後,儲備銀行開始采用市場的方式來執行貨幣政策,而不是由銀行直接控製。同年,儲備銀行成立了專門的銀行監督體係。1998年7月1日,銀行監督體係的執行機構由原來的儲備銀行轉向了一個新成立的機構: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APRA),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不再行使銀行監管職能。1998年,修訂的《儲備銀行法案》成立了一個新的支付係統理事會,以保障澳大利亞支付係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年頒布的《支付係統法(管理)法》以及《支付係統與淨額結算法》(Payment Systems and Neaing Act)規定了銀行這方麵的權利。

(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主要職能

作為澳大利亞的中央銀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主要職責為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其他職責包括維持金融體係的穩定,促進支付係統安全高效運行,參與金融市場,管理外匯儲備,發行紙幣和代理國庫。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還提供有關利率、匯率、貨幣和信貸增長的統計以及業務研究信息。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職能和權力在議會法案——《儲備銀行法案(1959)》中有所規定。在該法案中,規定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包括兩個理事會:一是儲備銀行理事會(Reserve Bank Board);另一個是支付係統理事會(Payments System Board)。

儲備銀行理事會的職能主要是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這在《儲備銀行法案》的第十(二)款和第十一(一)款中有詳細的規定。

第十(二)款中表明:“儲備銀行理事會的職責是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澳大利亞民眾的福利。"第十一(一)款則表明了儲備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儲備銀行理事會需要將所製定的貨幣和銀行政策及時告知澳大利亞政府。”除了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儲備銀行係統還負責管理澳大利亞的外匯儲備、向政府提供銀行服務、設計製造並發行澳大利亞的貨幣。

支付係統理事會主要負責支付係統的安全和效率。它的職能在《儲備銀行法案》的第十(三)款中有所規定:“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中的支付係統理事會在其權力範圍內,需保證:(1)製定澳大利亞支付係統政策,以保障澳大利亞民眾的福利;(2)1998年的《支付係統法(管理)法》和《支付係統與淨額結算法》規定,支付係統需致力於:a. 控製金融係統的風險;b. 提高支付係統的效率;c.《公司法案2001》的7.3章節說明支付係統理事會需最大限度地促進澳大利亞金融係統的穩健性。與此同時,在保持金融係統穩健性的基礎上,提高支付係統服務市場的競爭力水平。”

(三)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組織結構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下設儲備銀行理事會和支付係統理事會。其中儲備銀行理事會項下包括金融係統組(Financial SystemGroup)、經濟工作組(Economic Group)、金融市場組( FinancialMarket Group)和貨幣印刷理事會(Note Printing Board)。支付係統理事會項下包括支付政策部門(Payments Policy Department)。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在國內設有四個區域性辦事處:分別在南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昆士蘭州以及西澳大利亞州。區域性辦事處主要負責分析地區經濟情況,溝通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等。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在國內的分支機構隻有一家,即堪培拉分行。分行主要負責銀行及登記服務的操作性業務。較少的分支機構說明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業務處理的集中化程度很高。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在國外設立了兩個海外代表處:分別是在倫敦設立的歐洲代表處、紐約設立的北美代表處。海外代表處負責與國外的中央銀行、監管當局和其他金融機構,如國際清算銀行進行聯絡;監測所在地區的金融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操作和國際儲備投資。

二、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

澳大利亞在聯邦政府成立之前沒有自己的貨幣,當時通用西班牙、英國的貨幣。1910年,澳大利亞聯邦憲法準許各地方發行鈔票,這時澳大利亞倫敦銀行、新南威爾士銀行等多家銀行開始發行澳大利亞鎊。1920年,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成立了貨幣局,貨幣發行由該部門統一負責。1959年,新成立的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開始履行貨幣發行的職責。澳大利亞貨幣名稱為澳大利亞元(Australian Dollar),簡稱澳元。

在澳大利亞有了自己的貨幣以後,澳大利亞開始製定貨幣政策以對貨幣市場進行調控。現在由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負責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澳大利亞經濟】

(一)澳大利亞貨幣政策目標今天,澳大利亞已是世界礦產和根據澳大利亞1959年《儲備銀行法案》中第10(2)款,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包括以下三點:

(1)維護澳大利亞貨幣穩定;

(2)維持充分就業;

(3)促進經濟增長和保障澳大利亞人民的福利。

1993年以來,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貨幣政策目標在實踐中表現為:將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年增長率維持在2%~3%,在此前提下,進一步促進經濟強勁持續的增長。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認為控製通貨膨脹、維護貨幣價值穩定是貨幣政策的基石,這會為經濟的長期增長奠定健全的基礎。

(二)澳大利亞貨幣政策的運行機製

1.貨幣政策的製定

貨幣政策製定是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基本職能,製定的過程主要由儲備銀行理事會負責。澳大利亞的儲備銀行理事會由9名成員組成,包括:儲備銀行行長、副行長、財政部秘書長和其他6名由財政部部長任命的外部成員。理事會每年舉行11次會議,時間分別為每月第1個星期二(1月份除外)。地點在悉尼以外的地方,但每年至少要在墨爾本舉行一次會議。每次例會,儲備銀行理事會對澳大利亞國內經濟發展、通貨膨脹、國內的金融市場、國際經濟情況等問題做出詳細的報告,報告還包括所做出的貨幣政策決議。儲備銀行理事會根據以上的報告,對現金利率做出調整的決定並闡述原因。現金利率所做出的調整會在儲備銀行理事會會議的第二天上午9時30分在公共媒介(如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的官方網站)上公布。

澳大利亞政府在本國貨幣政策的製定中所處的地位是:政府對貨幣政策保有知情權但沒有參與權。這在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法案》的第十一條條款中有所規定。即在貨幣政策的製定過程中,儲備銀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在利率方麵的建議。這就保證了所製定的利率不含有政治目的,單純的是為了促進澳大利亞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盡管政府不參與貨幣政策的製定,但儲備銀行理事會就貨幣政策製定的事宜會與當局政府定期會議。在每次儲備銀行理事會的例會結束以後,就會舉行澳大利亞總理、副總理、財政部部長和儲備銀行行長、副行長及高級官員的該項會議。並且每年儲備銀行理事會都需要向政府和議會提交當年的《貨幣政策年度報告》。

2.貨幣政策的實施

澳大利亞貨幣政策的實施由儲備銀行下的國內市場部門負責。國內市場部門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使得"現金利率(CashRate)”(即市場利率隔夜拆借利率)符合或接近儲備銀行理事會所確定的目標現金利率。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貨幣政策的實施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貨幣政策的實施主要是盯準國際主要貨幣或者國際貨幣組合。這類國家沒有實行浮動匯率製度,貨幣政策中很重要的環節便是對匯率進行製定和管理。一些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實行這種貨幣製度。另一種貨幣政策的實施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的經濟目標,通過中央銀行對短期利率進行管理,以追求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穩定。這類國家一般實行的是浮動匯率製度。澳大利亞在貨幣政策的實施方式屬於第二種,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為了達到儲備金利率。

儲備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現金利率”。在每一次儲備銀行理事會例會後,若貨幣政策發生了變化,公開市場操作的目標便是使市場上的"現金利率"變動達到新的水平。因為“現金利率"是通過隔日基金的供求關係作用而由貨幣市場來確定的。這個目標通過對商業銀行的資金調節來達成。具體來說,公開市場操作是通過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管理貨幣市場中銀行的資金供給,來達到一定的貨幣政策目標。國內市場部門的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方式有如下幾種:(1)以回購協議和買賣政府債券的方式來維持現金利率水平;(2)通過常設信貸便利為銀行提供資金來源;(3)通過外匯掉期(Foreign ExchangeSwap)方式為銀行融資;(4)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購買長期債券,來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期限結構。

3.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傳導作用

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是通過製定“現金利率”來達到國內經濟發展的目標。“現金利率”對國內經濟活動的影響,是通過一係列較為複雜的機製的運行進而得以實現的。“現金利率”的變化會帶動存款和貸款及其他一係列利率隨之發生變化,利率的變化對市場最顯著的作用便是會影響儲蓄和投資的行為,它還會使得房地產支出、信用供給、資產價值和匯率發生改變。這些變化最終會使整個國內市場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變動。這樣貨幣政策通過對利率的控製就可以對市場有整體的把握,從而達到貨幣政策的中期目標:在促進經濟增長和保障澳大利亞人民的福利的基礎上,控製經濟領域的通貨膨脹水平。

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傳導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貨幣政策並非是立即見效的,它對經濟傳導作用的實現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是因為社會的各個經濟體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麵對利率變動時,都需要一個較長時間來調整自己的經濟活動。貨幣政策傳導到經濟實體具有一定滯後性。所以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在製定貨幣政策時,不僅需要斟酌當前的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和產出率等數據變量,還需要考慮這些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除此以外,還需將一些預測變量納入考慮範圍,比如說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前景、海外利率(它可能影響匯率)、住房開工率(經濟活動的主要指示器)、工資增長率和進口價格(通貨膨脹的主要指示器)等。隻有在綜合考慮這些變量的基礎上製定貨幣政策,才能得到正確有效的貨幣政策,達到所預期的經濟目標。

其次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並不是每一次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傳導作用都是有效的。利率對市場需求、通貨膨脹這兩個變量也曾產生不利的影響。在1981—1982年度、1985—1986年度、1988—1989年度三個年度中,儲備銀行均調高了利率,希望能抑製市場上的通貨膨脹現象。但在實際執行中,利率的上升在抑製通貨膨脹的同時也減少了市場的需求。1994年利率的微幅上升造成了需求增長的下降。麵對存在的經濟發展周期以及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政策製定的原則是既能降低通貨膨脹,又不影響市場需求。

(三)貨幣政策的透明度

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在透明度方麵做得很好,公眾信賴度很高。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向議會、政府和公眾闡明了每一個貨幣政策的製定和執行情況,對此澳大利亞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每次儲備銀行理事會的例會結束後第二天,即向公眾公布所製定的貨幣政策;

(2)每次儲備銀行理事會的例會結束兩周後,即公布會議備忘錄;

(3)每個月發布一份《儲備銀行公報》,以及儲備銀行官員的講話、統計數據和有關金融市場及商品價格的分析資料;

(4)每個季度發布一份政府報告,分析經濟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形勢,對儲備銀行所做的貨幣政策決策予以解釋;

(5)每年儲備銀行行長兩次與眾議院下的經濟委員會、金融委員會和公共管理委員會舉行會議,回答儲備銀行在貨幣政策製定和執行方麵的有關問題;

(6)其他措施。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與公眾進行溝通。主要采取舉辦研討會、發布學術研究信息等方式。

三、澳大利亞貨幣政策的工具

為實現其貨幣政策目標,澳大利亞采取了一些工具輔助貨幣政策的執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利率工具。澳大利亞儲備理事會主要通過改變現金利率來影響現實經濟。除了利率工具,匯率製度同樣也是貨幣政策的一種手段。

(一)澳大利亞的利率製度

對利率的調整和控製是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從每次儲備銀行理事會例會公布的利率數據就可以看出當期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態度。貨幣政策的變化就意味著操作目標利率的變化。一般來說,目標利率提高意味著儲備銀行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目標利率下降則意味著實行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

1.現金利率(Cash rate)

儲備銀行調控的目標利率是隔夜現金利率,這是貨幣市場上各家機構之間進行隔夜貸款的利率。2002年~2010年1月,澳大利亞一直保持現金利率的穩中有升。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侵襲下,儲備銀行采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現金利率有很大的下降幅度。隨著金融危機的逐漸緩解,澳大利亞的現金利率又開始出現上升的趨勢。

2.現金利率的運行機製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理事會在每次例會中均規定現金利率的預期目標,希望該利率可以推動貨幣政策的實行,達到期望的經濟目標。現金利率的運行機製較為複雜,是分步驟進行的。

第一步,現金利率會首先影響金融市場中的其他利率。現金利率的影響力十分廣泛,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經濟活動中的其他利率,從而使整個金融係統中的利率複雜,是分步驟進行的。

第二步,金融係統中的其他利率會對總需求、匯率產生影響。市場整體利率的變化會影響金融市場上借款人和貸款人的借貸行為,澳大利亞的貨幣政策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最終達到對經濟的影響。利率變動會影響市場總需求。首先,利率對總需求的主要影響是通過投資實現的,投資對利率非常敏感。當政府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時,儲備銀行製定的現金利率會下降,這會帶動金融市場的其他利率也下降。在市場利率下降的情況下,借貸成本的減少意味著投資會相應提高。因為總需求等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以及淨出口額之和,所以當投資額增加時,市場的總需求也增加。其次,利率的變動會對匯率造成影響,從而影響總需求。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資本流動不會導致匯率變化,而且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是小的。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本國利率的下降會導致資本從澳大利亞外流到其他利率更高的國家。資本的國際流動會對外匯市場造成影響,即外匯市場上對澳元的需求減少。澳元會發生貶值,匯率發生變化。但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資本流動不會導致匯率變化。但自從澳大利亞外匯市場解除匯率管製以來,匯率的變化便非常重要。澳元發生貶值會使得澳大利亞的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而進口產品的澳元價格上升,會使澳大利亞的進口額減少。這會造成澳大利亞的淨出口額上升,進一步增加對國內產品的總需求。所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刺激國內的總需求。

第三步,總需求的變化會對市場總產出和勞動市場造成影響。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下,利率的下降導致市場總需求的上升,會進一步導致市場總供給的增加,即產出的上升。產出上升會增加廠商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影響勞動力市場。

第四步,利率的變化最終會影響產品的價格和貨幣的總量。當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發生變化時,在市場作用下會產生新的產品價格。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製定的貨幣政策會最終對價格增加產生適度的作用,並影響通貨膨脹。所以利率製度可以幫助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達到它所製定的貨幣政策目標。

根據上文的分析,澳大利亞的利率製度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在聯邦銀行製定現金利率的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便是在短期內要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一直把利率定得比較低,這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使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反之,若一直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利率較高的話,通貨膨脹率的下降又會以經濟停滯為代價。所以儲備銀行製定合適的利率製度需要大量的經濟信息和研究分析。

(二)澳大利亞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除了利率製度以外,澳大利亞儲備銀行還使用了一些其他的貨幣工具,比如對法定儲備存款(SRD)和流動性資產進行幹預、公開市場業務等。

貨幣存量的一種定義經常被稱為狹義的定義,認為貨幣存量就是基礎貨幣;另一種定義認為貨幣存量是易於獲取的、可用於開支或流通的資金總額,所以在通貨的基礎上又加上活期存款。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可以通過對銀行法定儲備存款(SRD)和流動性資產進行幹預,來影響信貸市場。銀行的法定儲備存款是強迫性的,不能動用。流動性資產及政府債券兩者之和不得低於SRD的一定比例。而法定儲備存款和流動性資產合計也不得低於其存款總額的一定比例。通過對銀行業係統適當地進行幹預,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可以調整市場上的信貸水平。儲備銀行可以影響銀行SRD的比例。若SRD比例提高,則商業銀行的放款能力縮小,銀行就會減少其提供給市場的貸款數量,同時也會鼓勵法定儲蓄存款戶多存現金。除此以外,儲備銀行還會采取勸告的方式來影響銀行放款的數量和投向。但是由於這種幹預行為是間接的,所以並沒有利率工具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力大。

公開市場業務(OMO)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以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贏利,而是為了幹預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以及影響銀行以外的金融中介的利率,最終傳導到經濟市場中,以影響社會生活和人民福利。這種交易的操作對象通常是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或者是被認可的短期貨幣市場經理人。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公開市場業務在主動性、靈活性和時效性等方麵有較好的特性。

(三)澳大利亞的匯率製度

澳大利亞實行的是自由浮動匯率製度,在該匯率製度下,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不會采用幹預的手段實現特定匯率。所以在澳大利亞,匯率製度並不作為調整貨幣政策不平衡的主要手段,但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會采取一些純粹影響匯率的外匯幹預,還會進行外匯市場的日常操作以對外匯儲備進行管理,這同樣會對貨幣市場造成影響。所以本章也將澳大利亞的匯率製度納入貨幣政策工具之中。

1.匯率製度的發展曆程

澳大利亞的匯率製度並非從一開始就是浮動匯率製度,它的匯率製度的演變主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固定匯率製:1931年12月—1976年11月。在這段時期內,澳元實行的固定匯率表現為三種不同的盯住匯率製度。第一種是盯住英鎊:從1931年12月—1967年11月間,澳元實行盯住英鎊的固定匯率製。澳元的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2.5050澳元,並隨著英鎊的浮動而對其他貨幣浮動。第二種是盯住美元: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英鎊貶值之後,澳大利亞銀行外匯業務中美元所占比例不斷增加。為順應美元在國際貿易和支付中地位的上升,1971年12月,澳大利亞政府將盯住英鎊的匯率製度轉為盯住美元的匯率製度。第三種是盯住貿易加權一攬子貨幣:1974年9月25日,澳元開始不再盯住單一貨幣,而與澳大利亞主要貿易夥伴國的20種貨幣一攬子加權貨幣相掛鉤,以避免投機性攻擊。

(2)爬行盯住匯率製:1976年11月—1983年12月12日。1976年11月,澳大利亞宣布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即盯住一攬子貿易加權貨幣的爬行盯住匯率製,以避免市場對匯率長期大幅變化的預期。這樣匯率就成為當時經濟政策中一個很有彈性的工具,澳大利亞將之作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重要手段。澳大利亞通過對匯率的管理,以達到降低通貨膨脹壓力和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這段時期是澳大利亞由原有的固定匯率製度向自由浮動匯率製度變動的階段。該階段內,澳大利亞對匯率和金融係統進行極為嚴格的管製。

(3)自由浮動匯率製:1983年12月以後。1981年11月,澳大利亞金融製度調查委員會——坎貝爾委員會(CampbeH Committee)發表了著名的坎貝爾報告,自此澳大利亞開展了以放鬆管製為內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澳大利亞取消對匯率、金融市場、銀行數量、資本流動等方麵的限製,並且允許資金在境內外自由流動,所以坎貝爾報告成為澳大利亞金融自由化的裏程碑。為響應金融自由化的號召,1983年12月12日,澳大利亞取消了原有的爬行盯住匯率製度,放開澳元官方定價,實行自由浮動匯率製度。澳元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來決定,隻有在通貨膨脹加劇、或者是澳元匯率波動劇烈的時候,儲備銀行才會對匯率進行適度的幹預。匯率製度的改革使得澳元一躍成為世界上較為活躍的貨幣之一。

2.匯率製度的管理

澳大利亞外匯市場是由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下的金融市場組(Financial Mar-kets Group)負責操作的。在實行浮動匯率製度的初期,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匯率製度的目標是減少匯率的短期波動。後來匯率製度的目標發生改變,是防止匯率的長期超調,即防止匯率走勢長期偏離經濟和金融的基本狀況。

隨著匯率製度目標的變化,澳大利亞外匯幹預的方式也發生改變。由原有的經常性的小規模幹預逐步轉向頻率較低但規模較大的幹預。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主要有三種外匯交易幹預的方式,通常情況下,儲備銀行會同時使用這三種方式進行外匯幹預以達到其匯率製度的目標。這三種幹預方式分別是:

(1)儲備銀行直接進入外匯市場,對外匯進行幹預。這種幹預方式對匯率的影響比較大。儲備銀行直接以交易者的身份進入外匯市場,在市場上直接報價或是根據其他銀行的報價進行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儲備銀行可以給市場帶來實際的信號指示,影響市場的匯率走勢。

(2)儲備銀行直接與其他銀行進行交易。在這種幹預方式下,儲備銀行並不進入銀行間市場,而隻是直接打電話給在外匯市場上報價的商業銀行,與這些銀行直接交易。該方式也具有一定影響力,它會影響銀行的報價水平。除此以外,因為商業銀行在與儲備銀行交易以後需要在市場上平補頭寸,所以儲備銀行通過直接與其他銀行進行交易,也會對外匯市場造成影響。

(3)通過代理銀行進入外匯市場對外匯進行幹預。由於儲備銀行在這種方式下並沒有真正進入外匯市場,所以這種幹預手段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力是比較小的,所以它通常是在儲備銀行需要補充資金的時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