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任性成為孩子的習慣

小女孩張嵐,今年十歲,念小學四年級。她的學習成績優良,可是任性、要強、自私、嫉妒、好發脾氣。菜不好吃,責怪大人;父母吃了她愛吃的點心,就大聲怪叫;每天起床,幾乎總要找點事情,發一頓脾氣。某天放學後,母親陪她上街,因為錯買了她要的餅幹,她就坐在家門口階梯上不走,奶奶和鄰居好言相勸也不睬,父親專為她重買來餅幹仍不解氣。上樓後還獨自關在房裏哭鬧謾罵一兩個小時才逐漸平靜下來。為此,張嵐的爸爸媽媽非常的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與張嵐的爸爸媽媽一樣,曉棟的父母同樣為孩子的任性感到苦惱:

曉棟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因為稀罕孩子,孩子要什麽就給買什麽,從來不含糊。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任性、自私、無理取鬧的性格。

媽媽答應星期天帶曉棟去遊樂園玩,曉棟非常高興,他很早就想去坐遊樂場新添的摩天輪了。但是到了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曉棟趴在窗戶上看了好一會兒,跑來問媽媽:“媽媽,這雨會停嗎?”媽媽知道,如果曉棟不能去遊樂園,他一定非常失望。於是安慰孩子:“再等一等看,也許會停的。”

一個小時過去了,雨還是沒有停,甚至還刮起了大風。於是曉棟開始鬧起來,有時吵鬧有時哭泣。媽媽勸慰曉棟:“遊樂園我們都去過好幾次了,也不在乎這一次。等大雨停了,媽媽再帶你去,你看好不好?”曉棟吵鬧著對媽媽說:“誰知道雨什麽時候能停!你都答應我了,現在又反悔,我不幹!我不幹!”曉棟越鬧越厲害,連鄰居都驚動了!為此,曉棟的媽媽覺得非常難堪。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孩子如此蠻不講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由於兒童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事物缺少認識和判斷力,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向往、興趣,向家長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孩子慢慢地就滋長出任性專橫的毛病。這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事業的發展是不利的,甚至影響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般來說,任性的孩子都高度地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不聽勸告。即使明知道是自己不對,還是很任性地堅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大哭大鬧,甚至躺在地上哭叫打滾。這種情況下,多數家長總是無奈地順從,以此來維護自己在公眾場合的尊嚴,而孩子卻從中獲得了以哭鬧來“要挾”成人就能夠“勝利”的經驗。從此更是無法無天。這樣的孩子是很難討人歡心的。

任性的孩子“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從而處處遇到抵觸、障礙、困難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發脾氣,他們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騷中度過的。”這樣的孩子肯定是不幸福的。

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來威脅他人,如不吃飯、大哭大鬧、威脅要自殺、離家出走等。這些行為對嚇唬自己的親人也許還有一些用處,但用在他人的身上就行不通了。因為沒有人願意為他的任性“買單”,這樣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往往要四處碰壁,如果沒有辦法順心如意,為了達到目標,他們不惜鋌而走險,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任性的孩子因為在家裏“順心”慣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無理,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合作。於是,在生活中難免受到他人的“冷落”與“不滿”,這將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引發抑鬱症。

任性的孩子因為在家裏感到了隨要隨給的樂趣,不停地要這要那,偶爾遭到拒絕就生氣。因為心疼孩子,家長隻好順著他的意思去做。家長的“溺愛”助長了孩子貪欲的不斷增長。這樣的孩子以後很難得到滿足。

任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可能受不了,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這樣“脆弱”的孩子,很難想象他今後會有什麽作為。非但沒有作為,還可能作出一些讓家長始料不及的“蠢事”。這是家長所不希望的。

正因為任性對孩子來說有害無益,因此,家長應從小糾正孩子任性的毛病,別讓任性成為孩子的習慣,再去糾正也許就來不及了。

如果孩子有任性、不講理的跡象,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對孩子進行教育與適時地輔導和糾正:

1.理解孩子的心情,糾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有霸道行為出現時,父母應先從他的立場設想,試著了解他的心情。對孩子的霸道行為,勿過於迎合或者是敷衍,應當適時地給予輔導和糾正。當孩子有比較好的表現時,要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會意識到何事可為;而當孩子有霸道行為時,則須給予輔導和糾正,孩子就明白何事不可為。

2.培養孩子從小懂得講理的習慣

父母要學著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紀小還不了解或聽不入耳,父母也不必太過著急或過分期待孩子馬上接受,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成長,慢慢地,他就會變得較為講理。做父母的千萬要記住: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讓孩子以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3.家長要學會對任性的孩子說“不”

適當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對任性的孩子說“不”,讓他們知道任性並不是每次都能得逞的。對孩子說不,並不是用指責訓斥的粗暴方法壓製孩子,那樣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他們會以執拗來對抗粗暴、發泄不滿,同樣不利於孩子控製情感和自己的行為。

4.家長處理事情要態度一致

處理孩子的任性行為上父母態度要一致並且要堅決,同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一定要與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的態度。要不然,對孩子的任性要求,父親堅決不給,而母親卻給;父母堅決不給,爺爺奶奶卻給……這樣孩子的任性行為就有了選擇的機會,他的任性行為就永遠不會得到徹底糾正,同時這樣做還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雙重人格(父母麵前是個乖孩子,爺爺奶奶麵前則是個極端任性的孩子),這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們認為,要徹底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成人就要采取一致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對自己的任性行為,除了放棄,別無選擇。

5.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

即麵對任性的孩子,隻說一句警告的話,然後通過以下的三個步驟糾正他:

首先,麵對孩子的種種借口與各種胡鬧行為,采取不解釋、不勸說、不爭吵、不理睬,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否則就會強化他的無理取鬧行為。可以先保持一段時間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最後,如果孩子進一步胡鬧,且使你難以忍受時,可以暫時離開現場。這時仍然保持不批評、不與之講道理、不打、不罵的態度。

(3)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告訴他:“你剛才胡鬧是不對的,現在你情緒穩定了,可以做自己的事去了!以後你再這樣,我們仍然不會理你。”然後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6.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隻靠正麵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隻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之,對於孩子任性的行為,家長應該做到既不卡又不縱,使其任性行為走上有節製、受製約的軌道。這樣,孩子才有可能逐漸采取理智的正常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