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縱溺愛隻會害了孩子

自古以來就有“慈母敗子”的說法。這裏所謂的“慈母”指的是一種過分的母愛,也就是溺愛。從字麵上看,溺愛的“溺”字兼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過分地疼愛孩子等於淹沒他們。古人雲:“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是對“溺愛”一詞最好的注解。韓非子有句話:“人之情性莫愛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愛子女之情的。但是隻有愛,不見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古今譚概》一書中有一個寓言故事:

翠鳥為避免災禍,開始把窩築在樹的高處。孵出小鳥以後,它很喜愛,生怕小鳥從高處的窩裏掉下來摔死,於是把窩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鳥身上長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愛,越發怕小翠鳥摔下來,又一次向下移動鳥窩,移到離地麵很近的樹權上。這樣,翠鳥放心了,然而,當路過樹下的行人發現小翠鳥時,稍一舉手便把小翠鳥掏走了。翠鳥這才追悔莫及,它想不通為什麽自己愛孩子的行為反而害了孩子?

動物因愛生害的故事大有所在,而人類因為嬌縱、溺愛禍害了孩子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在中國就流傳著這麽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

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後來,因為滋事被送到了法場。臨刑前,這個死刑犯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

可憐的老媽媽痛哭流涕地解開衣襟喂他,這個死刑犯一口把母親的**咬下。他對媽媽胸口淌著血的老母親說:“我咬下它,是因為你隻懂得愛我,對我百依百順,卻沒有教會我做人的道理。都是你的愛害了我呀!”

無獨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裏這則故事同樣讓人深思:

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反縛了雙手,被牽到劊子手那裏。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麵,捶胸慟哭。兒子回轉身來,說要對她說句心裏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兒子大不孝,犯了罪還不夠,又把母親的耳朵咬下來。那少年犯說:“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指出:“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麽樣的辦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孩子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當孩子的欲望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他們遭遇痛苦與挫折的時候。所以,嬌縱、溺愛孩子的行為不可取。

然而,在當今,孩子往往成了家庭的中心,一群大人圍著“一顆小太陽”轉,百般照管孩子的吃穿,注重智力開發,認為這就是把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愛奉獻給孩子。孩子要什麽家長就給什麽,對於孩子任性的要求,大人百依百順;好東西孩子吃獨食;孩子的事情,大人一手包辦……家長這種非理性的寵愛、遷就、姑息行為,導致許多孩子無法建立基本的抑製反射,不能很好地抑製自我,形成獨立本能。他們要什麽就必須得到什麽,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孩子,難以達到起碼的社會人的標準,更不用說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了。

現實生活中,家長的溺愛、嬌縱導致孩子任性驕橫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一:

小辛是家裏的獨生女,家中的大人都十分寵愛她。平時,她隻喝牛奶,吃麵包、雞蛋,一般的飯菜嚼在嘴裏遲遲不肯下咽。穿衣服從小要挑花色品種,要比別人漂亮。在家裏對父母說話就像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鬧、發脾氣。在幼兒園連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門上街走幾步路就嚷著要抱。到了5歲時,還不會穿衣服,街坊鄰居都說她像個無賴的“小公主”。照這樣發展下去,孩子適應社會都很困難,成才就更不用說了。

例二:

與小辛一樣,陳怡也是家裏的獨生女,父母對她百般寵愛,過分照顧,年幼時一切如願以償。等到上學後,在學習上,稍遇到一點困難,就受不住,回家哭喪著臉,亂發脾氣。爸爸媽媽心疼孩子,代勞了孩子的一切,有時候甚至連作業都是爸爸媽媽代筆完成的……爸爸媽媽的無度嬌縱,讓陳怡從小就養成了任性、刁蠻的性格,她學習成績差,跟班上的同學更沒有辦法好好相處。同學們對她也敬而遠之。為此,陳怡覺得非常孤獨。

例三:

小波生活在比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別大方,隻要成績好,要什麽給什麽,用多少錢都可以,父親以自己經商的經驗開導兒子,沒有知識在外做事,是要吃虧的;母親對小波說,隻要好好讀書,什麽都不要他幹,累死也心甘情願……家長的願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一味順從,不惜重金投資學習,但是不顧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發展。結果小波產生了特殊的優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出門口袋中裝滿零用錢,學會了吸煙、賭博、打架。學習沒心思了,考試成績也開始不及格了……後來,他幹脆不進校門,和一幫哥兒們玩樂,成了當地的一個小混混,一家人的希望成泡影。

毫無疑問,溺愛與嬌縱是孩子變得驕橫任性的主要原因,一些孩子因為任性慣了,忍受不了挫折與拒絕,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蘇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嬌縱的愛是最可悲的,它是一種本能的缺乏理智的愛。家長對孩子的百般寵愛,不僅給自己帶來苦惱,而且使孩子的心靈受到腐蝕,任性和虐待的種子就這樣從小播下。”蘇姆林斯基勸誡廣大家長,對孩子的愛必須是明智的,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既要熱情關懷,又要有嚴格而合理的要求,注意掌握分寸,切勿對孩子嬌生慣養、溺愛無度,扭曲了孩子的心靈,毀壞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有的老師如果不合格可以更換,可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不能撤換的任期最長的老師。為了子女的身心健康,為了孩子擁有一個美麗、幸福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按照兒童心理衛生的原則,給孩子明智而正確的關愛,唯有如此,你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