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時常有家長抱怨“我的孩子看似挺聰明了,可是在關鍵的時刻總迷糊。考試的時候不是漏了這個,就是錯了那個”,“每天上課總會把一些作業、文具的落在家裏,非要別人幫助,才能把事情做好。”是呀,碰到這樣的孩子,難免是會著急。但是如果我們追根溯源就會發現,孩子之所以做事這麽“糊”,跟家長一貫的教育是脫離不了幹係的。以下是為家長們總結出的孩子做事情浮躁、不踏實的一些常見原因:

(1)家長的影響。很多家長自己做事情就是患得患失,心神不寧,這種心理難免會影響到自己的子女。孩子每天跟著自己的家長毛手毛腳地跑來跑去,今天學鋼琴,明天學書法,後天學跆拳道,最終心情越來越浮躁,導致應該學習的學不好,其他事也做不好,真有點得不償失。

(2)意誌品質薄弱。有的父母隻注意給孩子灌輸知識,卻不知去培養孩子的意誌和品質,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學習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進,缺乏恒心。

(3)早期家長過分包辦,等到孩子應該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而孩子總認為應該有人幫他忙的。比如,學習學不好了,家長請家教;東西忘記帶了,家長送到學校等。如此教育,孩子不但缺乏自理能力和辦事能力,還會養成惰性。因此,讓孩子不馬虎,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做事情有條理的能力等,是完全有必要。

培養孩子養成做事情踏實、嚴謹認真的習慣

(1)教育孩子立長誌。俄國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父母隻有幫助孩子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才能使孩子明確生活目的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具有對生活和學習的高度責任感,這對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培養孩子踏實、認真做事的習慣十分有利!

(2)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首先,家長應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後行動。比如明天要上什麽課,先看看課程表,整理出相應的書本與作業才能去睡覺等。家長要引導孩子在做事之前,經常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麽做?希望有什麽結果?怎麽做才能做好?”並要具體回答,寫在紙上,使目的明確,言行、手段具體化。

其次,家長應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不焦躁,不虛浮,踏踏實實去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點點分開去做,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累積到最後才有可能達到目標。

(3)用榜樣教育孩子。身教重於言教。父母首先要先凋適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為孩子樹立起勤奮努力,腳踏實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其次,鼓勵孩子向科學家、發明家、文藝作品中的優秀人物等榜樣學習,以這為一類人的優良品質來對照檢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做事情浮躁、不認真的毛病。

(4)放手讓孩子獨立,自己的釘子自己碰。經過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以後,家長還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沒有做好,就隻能自己去承擔沒有做好事情的不良後果,讓孩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5)教給孩子做事情“認真、細致、有頭有尾”的方法。有些時候,你的目的就在於告訴孩子做事情應該認真、細致、有頭有尾。給他講很多空道理既費時費力,而且還可能吃力不討好,孩子也未必能聽得進去。與其給孩子空口說白話,還不如教給孩子怎麽把事情做好的方法,父母多做,並且帶頭去做,孩子方能受益終身。

教子加油站

培養孩子做事情踏實的習慣,家長需要注意的原則

(1)不要急於求成。家長對孩子的“進步”急於求成,恰恰就是一種浮躁、不踏實的表現。所以,不能光要求孩子一下子就能改掉壞習慣,而應該自己先克服這種毛病,然後慢慢去引導,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他去改變。

(2)不要責罵。打罵的結果隻能讓孩子叛逆到底,最後即便能夠做好某一件事情,也還是要給你搞出一點亂予以示“個性”,表示我不怕你;而絮叨,反複批評的結果隻會讓孩子覺得反感,絲毫沒有一點教育的作用。說話注意“點到為止”。

(3)多表揚、多鼓勵。把孩子的每一點點進步都看在眼裏,當孩子有一次表現比較好,做事情不再馬虎時,家長一定要及時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激發孩子再接再厲繼續做好的決心和一定可以把事做好的信心。